老子思想的符号逻辑及其传播伦理 - 暨南大学学报.pdf

老子思想的符号逻辑及其传播伦理 - 暨南大学学报.pdf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老子思想的符号逻辑及其传播伦理 - 暨南大学学报

2016年第10期 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总第213期       No.10 2016 JinanJournal(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SumNo.213  老子思想的符号逻辑及其传播伦理 李 红 (西北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 从符号论的角度去考察老子思想,将能有效审视老子思想的内在逻辑。这种逻辑深刻地影 响到中国文化的某些独特实践,成为中国人传播观念和传播实践的重要理论来源。老子通过“否定”“二分” “反”和“去”等符号逻辑的运作,将其思想建立在对传统价值形态批判的基础之上,以建构“贵无”“欲望批 判”“收敛”“圆满”“贵身”等新的伦理价值,成为中国人处理传播问题的新的思想形态和观念形态。 [关键词] 老子;道;符号;传播伦理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072(2016)10-0065-09   在中国文化中,“谦虚谨慎”、“韬光养晦”、“内敛”、“少说话多做事”、“自然而然”、“涵养”、 “枪打出头鸟”等等,无不体现了某种独特“处下”、“内敛”和“自然”的逻辑。当我们从传播伦理的 视阈去审视老子思想的时候,中国人的某些传播实践可以从老子《道德经》里找到理论逻辑。当 然,中国人的传播实践不仅仅是纯粹文本逻辑,而是会根据文化实践对文本进行选择并内化为心 灵,从而形成不同的思想延伸,比如形成法家、玄学、道教等文化实践,从而形成不同的思考逻辑、行 为逻辑和处事逻辑。要完整探讨中国文化的全部传播伦理是本文力所不逮的,所以,本文暂不理会 《道德经》的历史实践,而仅就文本展开挖掘,探索其中的符号逻辑。在皮尔斯那里符号学是作为 ① 逻辑学的同意语来使用的,在其学科分类图表中标示“逻辑学[=符号学]” ;在结构语义学那里也 试图将符号的二元逻辑建立成一个符号矩阵,有学者将其用来分析网络“图像事件”中的“视觉抗 ② 争”。由此可见,符号是建构逻辑关系的重要载体,从符号过程的角度来审视《道德经》的书写逻 辑,将能透视其中传播伦理的逻辑结构,避免对《道德经》的误读。 一、“否定”符号:“道”的超越与贵“无”伦理 《道德经》的开篇,老子就强调“道”的超越性,即“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一章),即“道”不是语 言符号所能把握的,它是不可名状的,故“道常无名”(三十二章)。不过,人类不可能没有符号;正 是因为有了“名”,才有了对世界的把握,世界才呈现在人类的面前,因此老子说:“有名,万物之 母”。“有”与“无”、“有名”和“无名”始终成为老子思想中相互依存、不可化解的对待关系。“有” 是一种当下的存在者或者是对存在者的把握,这种把握是具象的、有限的,因此是易逝的;相较之 下,“无”是根本的,是“有”的源头,它又蕴含在“万有”之中。按照老子的逻辑,“天下之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四十章),即“无”是最根本的实在,它产生了“有”和万物。与“无”具有家族相似性  [收稿日期] 2016-08-20  [作者简介] 李 红(1977—),贵州黔西人,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网络舆论和传播符号学研究。  ① 皮尔斯著,赵星植译:《皮尔斯:论符号 李斯卡:皮尔斯符号学导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01页。  ② 刘涛:《视觉抗争:表演式抗争的剧目结构与符号矩阵》,《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66·      李 红: 老子思想的符号逻辑及其传播伦理 2016年10月  (familyresembalance)的概念有虚、空、冲、玄牝、渊等,它们都具有抽象性、根本性,因而能含纳万物, 万物以其为归依。因此,老子说“渊兮似万物之宗”(四章);“玄牝之门,是谓天根。绵绵若存,用之 不勤”(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十六章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