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 一、整体观念 (一)整体观念的概念 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 (二)整体观念的内容
二、辨证论治 (一)症、证、病的概念 症,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 病,即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异常病变过程,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属性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三、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 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着临床诊断和治疗。 (一)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如以色泽的明暗分阴阳,鲜明者为病在阳分,晦暗者为病在阴分。以声息的动态分阴阳属性,语声高亢洪亮、多言而躁动者,多属实、属热,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属虚、属寒,为阴;呼吸微弱,声低气怯,多属于阴证;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多属于阳证。以脉象部位分阴阳,则寸为阳,尺为阴;以至数分,则数者为阳,迟者为阴;以形态分,则浮大洪滑为阳,沉小细涩为阴。 属于阳证类型的疾病,如疖、痈、丹毒、脓肿等,表现为红、肿、热、痛等症状;属于阴证类型疾病,如结核性感染、肿瘤等,表现为苍白、平塌、不热、麻木、不痛或隐痛等症状。
(二)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调整阴阳,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阴阳学说用以指导疾病的治疗,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确定治疗原则,二是归纳药物的性能。 1.确定治疗原则 “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阳胜则热属实热证,宜用寒凉药以制其阳,治热以寒,即“热者寒之”。阴胜则寒属实寒证,宜用温热药以制其阴,治寒以热,即“寒者热之”。若其相对一方出现偏衰时,则当兼顾其不足,配合以扶阳或益阴之法。 “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这种治疗原则亦称为“阳病治阴”。若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不宜用辛温发散药以散阴寒,须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这种治疗原则也称为“阴病治阳”。 对阴阳偏衰的治疗,明代张景岳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提出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法,即是指在用补阳药时,须佐用补阴药;在用补阴药时,须佐用补阳药,以发挥其互根互用的生化作用。
2.归纳药物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主要依据其气(性)、味和升降浮沉来决定,而药物的气、味和升降浮沉,又皆可用阴阳来归纳说明,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 (1)药性 即寒、热、温、凉,又称“四气”。其中寒凉属阴(凉次于寒),温热属阳(温次于热)。具有减轻或消除热证作用的中药,一般具有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栀子等。反之,具有减轻或消除寒证作用的中药,一般具有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之类。 (2)五味 即辛、甘、酸、苦、咸。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所以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习惯上仍然称为五味。其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3)升降浮沉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为浮散,沉为重镇等作用。大抵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多上行向外,其性升浮,升浮者为阳;具有泻下、清热、利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等功效的药物,多下行向内,其性皆沉降,沉降者为阴。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五行与五行学说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运动。 (一)五行的特性 1.木的特性 古人称“木曰曲直”。“曲直”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2.火的特性 古人称“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3.土的特性 古人称“土爰稼穑”。“稼穑”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故有“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4.金的特性 古人称“金曰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特性。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5.水的特性 古人称“水曰润下”。“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五 行 系 统 归 类 表
二、五行的生克乘侮 五行学说运用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阐释事物之间有序的促进和制约的联系,以达到协调平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生理性房室传导阻滞_刘仁光.pdf VIP
- 农村自来水厂建设工程分部分项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pdf VIP
- (人教A版数学选择性必修一)2025年秋季学期讲义第12讲第一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测评卷(基础卷)(学生版+教师版).docx VIP
- 《反恐怖防范管理规范 第2部分:医院》(DB22 T 3687.2-2025).pdf VIP
- 计算机视觉教程 作者 章毓晋 CCV04.ppt VIP
- 化工原理第四版谭天恩习题答案解析.pdf VIP
- 2025年高考物理(山东卷)试卷评析及2026高考备考策略 课件.pptx
- 人教版新版一年级语文上册课程纲要.pdf VIP
- 2025年广州地铁集团公司经营方针和战略.docx
- 2025年职业技能无人机驾驶员-民用无人机驾驶员理论知识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