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伶官传序.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1课 伶官传序

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属于“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的一项是(  )。 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②受而藏之于庙 ③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 ④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⑤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⑥数十伶人困之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C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的兴盛和衰亡,虽说都是上天注定的,但也取决于人为因素。李存勖的事例可以证明这一点。 B.梁、燕、契丹与晋有世仇,庄宗牢记父亲遗命,忧劳兴国,终于杀了燕王父子,俘虏后梁皇帝。 C.庄宗报了父仇后,耽于安逸,从全天下无人能敌沦落到仓皇出逃、身死国灭,成为人们取笑的对象。 D.不仅宠幸伶人可以导致国家灭亡,对于其他任何事物也是这个道理,玩物丧志,结果必然是失败。 B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交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 * * * * 伶 官 传 序 欧阳修 1.掌握有关欧阳修和《新五代史》的知识,了解欧阳修作为史学家的历史观;学习举例、对比论证。 2.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满招损,谦得益”“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意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4.通过体验庄宗的“壮”与“衰”的气势和情感,用古代“人事”鉴今人生活,明确个人的主观努力对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作用。 “伶”是指封建时代演戏的人,即“艺人、乐工”;“伶官”是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本文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是一篇史论性文章。 “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其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是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于读者理解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1.六一居士。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2.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革新的领导人物,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文以韩愈为宗,大力反对浮靡的时文,倡导有内容的古文。他的散文多议论当世之事,切中时弊,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他积极培养、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散文的造诣为最高。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4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最终被乘危作乱的伶人郭从谦用乱箭射死。100多年后欧阳修撰《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慨,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兴亡的关键不在“天命”,而在于“人事”。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是怎样提挈全文的? [自我核对]这句话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句话,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即全文都围绕它进行论证: (1)紧接着这句话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认识的历史根据。 (2)第2段叙述庄宗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第3段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3)第4段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1)岂得之难而失之易与欠?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与欠? [自我核对] (1)难道是因为取得天下很难而失去容易吗?还是探究他的成败过程都出自人为的原因吗?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自我核对] (2)祸患常常是在细微的小事上积聚起来的,而聪明勇敢又往往在沉湎嗜好中受到困厄,难道仅是优伶就能造成祸患吗? 伶人(  )   三矢(  )   所溺(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