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我国水土流失状况
绪 论 一、水土保持学研究的对象、内容与特点 (一)水土保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由水土保持学的根本任务和当前学科发展状况来看,它的基本研究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 1、研究水土流失的形式、分布和危害 3、研究水土流失、水土资源调查和评价的方法及水土保持区划;研究合理利用土地,组织和运用工程、林草、农业耕作等措施保持水土,发展农业生产的规划原则与方法。 4、研究综合治理措施及效益评价 (二)水土保持的特点 水土保持(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是集农、林、水、牧、地理、土壤、经济学等学科之大成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因此,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综合 水土保持的综合性特点是由水土流失的原因所决定的。 2、监督 预防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是监督的主要任务 3、效益 水土保持的第三个特点是不仅具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更重要的是有经济效益。 4.应用性 二、水土保持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世界水土流失状况 (三)我国水土流失类型分区 按水土流失成因 ,我国可划为三大水土流失类型区,即新疆、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以及宁夏、陕北、内蒙古、东北西部等地的风沙区,是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其中风力侵蚀最为严重的沙漠及沙地,面积达109.5万km2; 青藏高原和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等地分布有现代冰川的高原、高山,是冻融侵蚀为主的另一个类型区,其中现代冰川面积约5.865万km2 。 (四)21世纪我国水土保持的对策 1、指导思想: 以建设秀美山川为目标,以防治水土流失为核心,以退耕还林(草)为重点,以坡耕地改造为基础,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合理配置,充分发挥生态的自然修复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示范引导,实施分区防治战略,加强管理,突出保护;依靠深化改革,实行机制创新;加大行业监督力度,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防治目标: 21世纪是全球致力于经济和自然协调发展的世纪。我国政府已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确立为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根本措施,明确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战略目标和行为。 4、防治措施 (1)依法行政,不断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强化预防监督,坚持遏制人为水土流失。 (2)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3)继续坚持已有的成功经验,大力推行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防治的技术路线和关键措施,抓好示范,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进程。 (4)坚持科技进步,加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不断寻求更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产力的措施,搞好水土保持科学普及和技术推广工作,大力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建立全国水土流失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努力提高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科技含量。 (5)进一步深化水土保持改革,不断完善和制定优惠政策,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鼓励支持广大农民和全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治理水土流失。 (6)加大水土保持的投入力度,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7)加强国际合作和对外交流,增进了解,相互学习,不断吸收国外水土保持科技的先进理论、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快速提高我国水土保持科技水平,积极引进外资,增加水土保持投入。 (五)水土保持的作用 水土保持的最大作用就是维护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三、水土保持的兴起与发展 (一)国外水土保持的兴起与发展 1、前苏联 2、欧洲 3、美国 4、日本 (二)我国水土保持的兴起与发展 1、启蒙、探索阶段 2、示范推广、全面发展阶段 3、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紧密结合的阶段 4、以预防为主、依法防治水土流失和深化水土保持改革,发展小流域经济的阶段 5、实施经济建设战略大转移,开发西部、大力开展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新阶段 四、水土保持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水土保持学与气象学、水文学的关系 (二)水土保持学与地貌学的关系 (三)水土保持学与地质学的关系 (四)水土保持学与土壤学的关系 (五)水土保持与应用力学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水利卷(下),第1版.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 [2] 郭廷辅. 水土保持的发展与展望,第1版.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 [3] 王礼先. 水土保持学,第1版.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4] 刘秉正,吴发启. 土壤侵蚀,第1版.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 [5] Walter F. Wedin. Soil conservation issuses on United States. Pr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