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应力松弛(97-2003)
预应力钢丝、钢绞线应力松弛 0.引言 引用实例,探讨各个影响因素对预应力钢丝、钢绞线应力松弛的影响 重温本科课程《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中预应力损失的计算公式,从一个侧面反映研究应力松弛的现实意义,进而引入影响应力松弛的因素(温度、时间,初应力) 说明研究预应力钢材应力松弛的现实意义 介绍两个应力松弛的基本概念 1.基本概念 应力松弛: 在总应变不变的条件下,材料长期保持拉应力时,出现应力逐渐下降的现象称为应力松弛。如:弹簧变松、橡皮筋变松 初应力损失量 初应力 松弛率= 2. 预应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预应力构件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预应力钢筋的预应力将不断下降。按照产生预应力损失的主要原因,预应力损失基本分为以下6种,这里介绍第4种。 1.锚固损失 2.摩擦损失 3.温差损失 4.预应力筋的松弛损失 5.混凝土收缩、徐变损失 6.混凝土局部挤压引起的损失 预应力筋的松弛损失 的计算公式: 普通松弛: 低松弛: 当 时: 当 时: ----------预应力筋极限强度标准值 ----------张拉控制应力 低松弛-------在20℃的条件下,施加的初应力为材料最大拉应力的70%,经过1000小时,应力松弛率不大于2.5%的钢丝、钢绞线 普通松弛----试验条件同上,应力松弛率大于2.5%但小于8%的钢丝、钢绞线 通过低松弛与普通松弛预应力钢丝、钢绞线的定义,不难看出,影响预应力钢丝、钢绞线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条:(1)温度(2)初始应力(3)时间,下面通过实例进一步探讨各个影响因素的作用 3.实例 本例截自《土木工程学报》题目为《高温下1770级 钢丝蠕变及应力松弛性能试验研究》,此文主要通过实验的方式给出这种钢丝在高温下,蠕变和应力松弛的计算公式,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帮助我们直观的了解温度、初始应力、时间对预应力钢丝、钢绞线应力松弛的影响。 (1)实验仪器: ①MTS810试验机(提供动力、控制位移、测量应力) ②高温材性试验炉(加热、控温) ③引伸计(测量应变) MTS810试验机 (2)实测1770级 钢丝在常温下的本构关系曲线 注:1770级 表示的是抗拉强度不小于1770MP, 公称直径为5mm的消除应力钢丝 常温下极限抗拉强度: 极限强度点应变: 弹性模量: 比例极限: 条件屈服强度: 条件屈服强度点应变: (注:HRB500级钢筋极限抗拉强 ) (3)实验方案与结果(分三步) ①升温实验:选取10个温度水平,由100℃---550℃,每隔50℃一个水平。初应力水平选取5个,分别为250N/m㎡,501N/m㎡,751N/m㎡,1002N/m㎡,1169N/m㎡,总共26个钢丝试件,试验时间为2小时,绘制不同应力水平下,应力松弛值 和时间 t 的关系曲线( - t 曲线) 初应力为501MP 初应力为751MP 初应力为1002MP 初应力为1169MP - t 曲线 结论: 1.应力松弛值(或松弛率)随时间增长而增长,但最终会趋于稳定。 2.在高温条件下,在前20分钟左右应力松弛值增长十分迅速,在前60分钟,应力松弛值的增长速度较快。 3.在相同初应力条件下,应力松弛值的增长速度随温度提高而加快。 4.在同一时间,在相同初应力条件下,应力松弛值(或松弛率)会随着温度的提高而增加。 5.在同一时间,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应力松弛值随初应力的提高而增加。 ②降温实验:升温实验结束后,抽取10个钢丝试件进行降温实验,降温至30℃,绘制不同应力水平下,应力提高值-----试件温度降低值的关系曲线 初应力为501MP 初应力为751MP 初应力为1002MP 初应力为1169MP 应力提高值-----试件温度降低值的关系曲线 结论: 1.随着温度的升高,应力松弛值会降低,钢丝的应力迅速恢复 2.经高温松弛后,钢丝恢复的应力值可能会超过初应力值,即应力松弛率超过100% ③极限拉伸强度实验:对余下的16个钢丝试件,经2小时应力松弛后,维持温度水平不变,将它们拉断,记录其极限拉伸强度,并与已知数据进行对比 注:对比曲线来自——————束得林.金属力学性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 结论: 某高温下的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