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清华简七赵简子中的上将军.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史说清华简七赵简子中的上将军

史說清華簡七 (首發) 王寧 棗莊廣播電視臺 清華簡七 趙簡子既受將軍,在朝,范獻子進諫曰:“昔吾子之將方少,如有過,則非子之咎,師保【1】之罪也。就吾子之將長,如有過,則非子之咎,傅母之罪也。今吾子既為將軍已,如有過【2】,則非人之罪,將子之咎。子始造於善,則善人至,不善人退子始造於不善,則不善人至,善【3】人退。用由今以往,吾子將不可以不戒已!”【4】 整理者注將軍 “(趙簡子)曾為晉國下軍佐、上軍將、中軍佐、中軍將,在晉國政治舞台上活躍四十餘年。從上下文意看,此時趙簡子為將已有很長時間,士鞅還健在,是他的上級,因此簡文反映的時代可能是士鞅為中軍將、趙鞅為上軍將的時候。‘’字係首見,由宀、黽、廾三部分組成。根據楚文字的用字習慣,此字也可以隸定作‘’,分析為從宀、從龜、從廾三部分。‘黽’或‘龜’很可能是聲符,可以沿著這個線索去解讀。簡文中作將軍的限定語。一說‘’從蠅省聲,讀為‘承’,訓為‘繼’,受承指繼承,‘將軍’係動賓結構。1 楊蒙生先生認為“簡文‘受將軍’可能讀為‘受命將軍’,指趙簡子繼承父職而被命為將軍”。2程浩先生讀為“孟將軍”,認為“所謂‘孟將軍’或即‘上軍將’之別稱。”3 對於”字,筆者在《釋楚簡文字中讀為“上”的“嘗”》一文中認為就是《廣雅·釋詁一》:“尚、興、轝、舁,舉也”的“尚”之或體,簡文中“尚將軍”也就是“上將軍”。4拙文發佈後,又有很多學者對此字進行了討論,如陳偉先生認為此字讀為“命”,“ ‘命將軍’可能類似于命卿,是得到天子任命的將軍。”5另外有簡帛網-簡帛論壇《清華七〈趙簡子〉初讀》中的各家看法,許文獻先生《清華七〈趙簡子〉从黽二例釋讀小議》一文臚列甚詳,茲不具引;許先生認為此字讀“裨”,訓作“副”或“偏”,“裨將軍”為傳世文獻習見之將軍稱號。6 首先說釋讀為“承將軍”或“受命將軍”是不合適的,因為從范獻子的話里可以看出,趙簡子這次擢升新職務之前,他已經做了很多年的將軍,如果這時候再說繼承將軍或受命為將軍已經毫無意義,與文意是不符合的。所以,“將軍 有學者明確反對“上將軍”之說,比如林少平先生說: “晋國的六軍大體上分爲‘上軍、中軍、下軍、上行、中行、下行’。所謂‘將軍’是指‘將某軍’之義。《史記?趙世家》:‘趙朔,晋景公之三年,朔爲晋將下軍救鄭,與楚莊王戰河上。’據我個人考證,趙族所屬之軍爲晋國的‘下軍’。如國家多軍出戰皆是臨時指定某一位卿大夫統領,稱爲‘統帥’。以晋國的軍事制度,是不可能有‘上將軍’之類的軍職存在。”7 林先生認為晉軍中不可能有 對於字形的分析釋讀,拙文中已具,這裡不再重複,主要想從歷史的角度分析一下“將軍”釋讀為“上將軍”的可能性。 筆者認為有必要討論一下晉國三軍六卿的稱謂問題 “晉文公回國即位後始建三軍,創立六卿制。六卿既為軍隊將佐,又負責治理國家,掌管晉國政治、軍事和外交事務。晉國軍隊以中軍最為尊貴,其次為上軍,再次為下軍,晉國建立三行、新軍的時候也是遵循中、上(右)、下(左)的次序,中軍統領上軍,上軍統領下軍,推而下之。體現在六卿中其排序為: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其餘順推。本軍內部軍將領導軍佐。在遇到上級不同的命令時,應該服從本軍將佐。晉國六卿的任命遵循世卿世祿制、順次升遷、依次遞補、數個卿族輪流執政的原則,在這些原則的規定和協調下,晉國六卿在晉國各項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8 因為晉三軍六卿的將、佐是順次升遷、依次遞補、數個卿族輪流執政,所以林少平先生考證“趙族所屬之軍爲晋國的‘下軍’”之說殊不可據,隨著六卿的變動,為下軍將佐的可以擢升上軍將佐,為上軍將佐的可以擢升中軍將佐,并非一直固定於某一軍,趙簡子初為下軍佐,後來逐漸擢升至六卿中排第二位的中軍佐便是明證。 這裡面 《僖公二十七年》:“乃使郤縠將中軍,郤溱佐之;使狐偃將上軍,讓於狐毛而佐之;命趙衰為卿,讓於欒枝、先軫,使欒枝將下軍,先軫佐之。” 《文公二年》:“晉侯禦之,先且居將中軍,趙衰佐之。” 《文公六年》:“晉蒐于夷,舍二軍,使狐射姑將中軍,趙盾佐之。” 《文公十二年》:“趙盾將中軍,荀林父佐之;郤缺將上軍,臾駢佐之;欒盾將下軍,胥甲佐之。” 此類敘述尚多限於篇幅不盡舉將軍”釋讀為任何一個“某將軍”都是在推測,因為目前都沒有直接的文獻證據,只是要看哪個更具合理性。 《史記·齊太公世家》里最早使用了“中軍將”這個名稱: “晉使郤克以車八百乘為中軍將,士燮將上軍,欒書將下軍,以救魯、衛,伐齊。” 這里面出現了“中軍將”,這個“將”明白地該是名詞,或者說是官職之稱了。而《左傳·成公二年》的相關記載是: “郤克將中軍,士燮將上軍,欒書將下軍,韓厥為司馬,以救魯衛。” 還是老套路稱“將中軍”,“將”仍是動詞,并不說“中軍將”,可見 “魏子,中軍帥,故謂之將軍。” 孔疏: “晉使卿為軍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