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郡亭枕上看潮头—漫话潮汐及其开发利用王振东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郡亭枕上看潮头
—漫话潮汐及其开发利用
王 振 东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这篇“忆江南”,是诗人白居易(772—846年)抒发对江南忆恋之情的名作。早在青年时期,白居易就曾漫游江南,行旅苏杭;中年又曾先后于822年任杭州刺史,825年任苏州刺史。江南,特别是苏杭二州的秀丽风景,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回洛阳后曾作多首诗词敍苏杭胜事,此词系开成三年(838年)他67岁时所作。
我们着重来看此词中段。偌大一个杭州,可忆的美景当然很多,而按此词牌结构,只能纳入两句,这就要选择最有代表性、感受最深的景物。月中桂子和浙江涌潮,便是白居易所选最有代表性、最美的回忆。钱塘江(又名浙江、之江、罗刹江)流至海门入东海,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犹如直立的水墙,排山倒海而来,怒潮滚滚,势不可当;潮头如万马奔腾,山飞云走,撼人心目。所以诗人任杭州刺史时,躺在郡衙建造的亭子上,就能观赏那卷云拥雪的壮丽景色。“郡亭枕上看潮头”,其形体当然是静的,但其内心世界是否也是静的呢?白居易另有一首七绝“观潮”,可以说明其观潮时的内心活动:
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
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
这里显然己蕴含着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哲理,很值得人们深思。
苏轼(1037—1101年)在杭州任通判时,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写了五首钱塘看潮七绝“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
定知玉兔十分圆,己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万人鼓噪慑吴浓,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
吴儿生长狎涛渊,重利轻生不自怜。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江神河伯两醯鳮,海若东来气似霓。
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孩驾射潮低。
第一首只是做出看潮的打算,是一组诗的开头。第二首描述所看到潮的实景。第三至第五首,均是抒发看潮后兴起的感想、感慨、议论。我们着重来看第二首,其前两句“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连用了二个比喻,描绘潮来时的威势。怒潮掀天揭地呼啸而来,潮头奔涌,声响洪大,有如万人鼓噪,使弄潮和观潮的吴浓(吴人称我为浓),无不为之震慑。这里暗用了春秋时代吴越战争中的一个故事。鲁袞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越国军队在深夜中进攻吴军的中军,就在战鼓声中,万军呼喊前进,使吴军主力于震惊之余,一敗途地。诗人借用越军在此战役中迅猛攻坚的声威,非常形象地比喻奔啸的潮头。第二句又用了另一个威势壮猛的比喻,说是怒潮之来,有如当年王阿童(阿童是西晋名将王浚的小名。唐代诗人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中曾写:“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统率长江上游的水军,浮江东下,楼船千里,一举攻古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这两个句都是实景虚写,借用典故比喻,写出了潮势之大。第三四句,则是实景实写,夸饰描述潮头之高。先以“欲识潮头高几许?”故作设问,以引出“越山浑在浪花中”的回答:这潮头究竟有多高呢?越山竟好似浮在浪花中间了。越山近指吴山和凤凰山,远指龛山和赭山,龛山、赭山在萧山境内对峙,形成海门。现在看来,海门在苍茫浩瀚的潮水中,潮头似卷越山而去,白浪滔天,怒潮似箭。这时诗的境界,也仿佛图画一样展现在人们眼前了。
实际上,众多唐宋诗人墨客,还留下不少精彩的诗句,描述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宋之问“灵隐寺”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刘长卿“送陶十赴杭州摄篆”
浙中山色千万状,门外潮声朝暮时。
陈师道(1053—1102)“观潮二首”
—年壮观尽令朝,晚日沉浮急浪中。
李廓“忆钱塘”
—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张舆“江潮”
罗刹江头八月潮,吞山挟海势雄豪。
刘禹锡(772一842年)“浪淘沙.八月涛声”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这些诗句都生动、集中地表现了雄奇壮阔、声势浩大、千姿百态的钱塘潮景观。
我国有18000多千米的海岸线,海域面积470多万平方千米,南部沿海平均潮差4—5米的地区比比皆是,以钱塘江口的潮差最大。夏季去北戴河旅游时,许多人去过山海关附近的孟姜女庙。在孟姜女庙堂的门口,有一幅不大容易念下来的对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正是关于描述潮汐与白云的流体运动现象的一幅对联,可以念为:
海水朝(cháo)、朝(zhāo)朝(zhāo)朝(cháo)、朝(zhāo)朝(cháo)朝(zhāo)落; 浮云长(zh?ng)、长(cháng)长(cháng)长(zh?ng)、长(cháng)长(zh?ng)
长(cháng)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