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为仁论儒家实践理性类型学的后习俗责任伦理学重构.PDFVIP

克己复礼为仁论儒家实践理性类型学的后习俗责任伦理学重构.PDF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克己复礼为仁论儒家实践理性类型学的后习俗责任伦理学重构

克己復禮為仁──論儒家實踐理性類型學的 後習俗責任倫理學重構 林遠澤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摘 要 對於《論語》「克己復禮為仁」的涵義,自漢、宋以來,一直存在著難解的爭議。 本文將借助「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的觀點,說明孔子主張「仁」應包含「克己」與「復 禮」之辯證統一的關係,即意在以同時具有道德自我立法與社會團結整合之主體性實踐 能力的「仁」,為內聖外王的實踐理想建立主體性的根據。準此,本文將先針對「克己 復禮為仁」的不同詮釋,進行一種實踐理性類型學的分析,以指出將「仁」理解為道德 自律性或習俗倫理性,都只是片面的觀點。其後,再透過當代道德發展理論的重構,說 明孔子以「克己復禮」來定義「仁」,即基於他發現惟有「仁」這種實踐主體,才能分 別以孝弟、忠恕與禮治等不同形式,表現出它可以同時做為根源性倫理、可普遍化判斷 與社會團結的實踐依據。 關鍵詞:克己復禮 ,仁 ,孝弟 ,團結 ,後習俗責任倫理學 ,實踐理性類型學  本文部分初稿曾於 2010 年 5 月,以〈克己復禮為仁-試析儒家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的理論型態與 實踐定位〉為題,宣讀於北京外國語大學海外漢學研究中心所舉辦的「當代歐美漢學對中國哲 學的詮釋-以羅哲海為中心」國際研討會;部分初稿亦曾於 2010 年 10 月以〈從中國儒家倫理 學反思德國法蘭克福學派實踐哲學的新趨向〉為題,宣讀於「臺灣哲學會 2010 年度學術研討 會」。感謝當時與會學者的批評指正,使我能據以進行大幅度的修改。本文兩位匿名評審人所 提供的評審意見,對我亦極富教益,在此一併申謝!  本文作者電子郵件信箱:ytlinphi@nccu.edu.tw 清華學報 新42 卷第 3 期(民國 101 年 9 月)第401~442 頁 402 清 華 學 報 一、前言 孔子提出「仁」做為哲學的核心概念,透過後儒的傳承與發揚,「仁」所代表 的儒家實踐理性構想,深刻主導了中國文化與社會的發展。但「仁」的內涵究竟應 如何理解,不僅處在當代的我們感到困惑,就連孔子當年親炙的弟子,也不見得就 能充分掌握。《論語》多次記載了學生當面向孔子「問仁」的對話。1 在孔子的門 生中,顏淵無疑是最受孔子器重的學生,孔子曾稱許他「其心三月不違仁」(雍 也:7 )。顏淵死時,孔子更是難掩傷心,悲嘆「天喪予、天喪予」(先進:9 )。 顏淵深契孔子的心靈,對於孔子的傳道、授業、解惑,幾乎都能立刻加以領悟、遵 循,以致於在外表上看起來甚至像是「不違,如愚」(為政:9 )。但他對於 「仁」的涵義與實踐方法,似乎也有不能完全理解的地方,因而曾主動向孔子「問 仁」。孔子對這位在他心目中最足以傳承道統的弟子「問仁」的回答,想必不僅是 像回應其它弟子般的隨機指點,而是在師徒之間印證孔門儒學的根本教法。2 本文 因而即嘗試透過孔子回答顏淵問仁的對話,來理解孔子以「仁」做為儒學之核心概 念的涵義。 孔子與顏淵關於「仁」的對話,在《論語.顏淵篇》中記載如下: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 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 1 本文以下引用《論語》與《孟子》原文,皆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 為據,並依學界慣例,在正文中僅引篇名與章數,不另注頁數。關於弟子問仁,茲引《論語》數 則對話為例。〈雍也:22 〉:樊遲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子路: 19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文档评论(0)

shaofang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