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境中的社会正义问题——序《转型中国的社会正义问题》.pdfVIP

中国语境中的社会正义问题——序《转型中国的社会正义问题》.pdf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语境中的社会正义问题——序《转型中国的社会正义问题》

法制与社会发展 (双月刊) 2013年第5期 (总第 113期) · 本期特稿 · 编者按:2013年 1月24日,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社会科学学术组织者和翻译家邓正来先 生,因罹患胃癌医治无效逝世 。惊悉噩耗,本刊 同仁倍感悲痛。自20世纪80年代 以来,邓正来先生 始终以独立学者身份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翻译和研究工作。他以其独特的学术魅力、开放的研究路 径、深刻的分析批判精神和丰富的研究成果,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 出贡献。邓正来先 生与本刊及本刊主办单位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有着密切的渊源。2003年,邓正来先生加盟吉 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结束了18年体制外 自由学者的身份,成为吉林大学法学教授、博士生导 师,并担任本刊学术顾 问,直到2008年离任。任职期间,邓正来先生致力于吉林大学的法学学科建 设、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创办了 “小南湖读书小组”、 “原典精读”等学术平台,主办了国内首个 以学者个人命名的学术教育网站 “正来学堂”,这些活动在青年师生当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为表达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师生和本刊同仁对邓正来先生的深切怀念,本刊特发邓正来先生此 篇遗作 。本文由其弟子、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孙国东副教授根据邓先生生前遗稿整理而成。 该文的主要 内容 曾作为序言发表在邓正来、郝雨凡主编,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转型中国 的社会正义问题》一书中。 中国语境 中的社会正义 问题 — — 序 《转型中国的社会正义问题》 (复旦大学 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上海200433) 中图分类号:DF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6128(2013)05—0156—05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 自1990年代初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改革 目标以来,以贫富 分化为主要表征的社会正义问题已成为当代中国最为突出的社会 问题之一。大体而言,中国1990年 代的社会分化或社会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原有制度结构之外新生出新的地位群 体,且他们 占有的资源大幅度上升,如个体经营者、自由职业者、私营企业主、合资、外资或私营企 业中的高级雇员、非公有制的企业家等;二是原有制度结构中的群体地位状况发生变化。比如农民、 收稿 日期 :2013—07一l1 作者简介:邓正来 (1956—2013),生前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 ili,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FudanJournalofthe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主编, 《耶鲁全球在线》(复旦版)主编。 156 中国语境 中的社会正义问题——序 《转型中国的社会正义问题》 工人 、党政干部等发生内部分化,其地位特征也发生了较大变化。①按照孙立平的说法,这种社会分 化已经使得一个 “断裂社会”乃至 “社会溃败”开始形成,其突出表现是:由于社会阶层的固化或 定型化,贫富差距已有两极分化之势。这种社会阶层定型化的标志是:第一,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形 成,最显见的是不同居住区域的分离,以及由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成的无形阶层边界开始出现,并形成 了阶层结构再生产的内在机制。第二,阶层 内部认同开始形成。比如,在 1991年,上海社会科学院 曾经对上海市民的阶层意识进行过调查,得出的结论还是 “有阶层化差别但无阶层化意识”。而在 1996年,武汉进行的调查则表明,绝大多数市民具有阶层认知,其 中3/4的人认为 自己是处在一个 不平等的社会当中。第三,阶层之间的流动开始减少,其表现之一是社会中门槛的加高,使得阶层之 间的流动渐趋弱化。第四,社会阶层的再生产。也就是说,过去人们常说的农之子恒为农、商之子恒 为商的现象开始出现了。② 毋庸置疑,由于社会阶层的定型化,当代中国的贫富差距不仅有不断扩大、难以遏制的趋势,而 且已经严重影响着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根据论者们的相关研究,这种影响至少表现在:第一,它使 得底层民众普遍具有相对被剥夺感 ,并使其逐渐成为引发社会冲突的主要群体。2012年9月 15日, 在西安反 日游行的人潮中,来 自河南南阳的打工青年蔡洋抡起一把 U形锁,砸穿了日系车车主李建 利的颅骨。在他被警方逮捕后,媒体详细地勾勒出了这个2l岁泥瓦工的个人像

文档评论(0)

hello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