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菌株接种剂制作及致病效果探究.docVIP

稻瘟病菌株接种剂制作及致病效果探究.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稻瘟病菌株接种剂制作及致病效果探究

稻瘟病菌株接种剂制作及致病效果探究【摘要】本文阐述了稻瘟病菌株接种剂的制作及致病效果研究。 【关键词】菌株;温度;生长量;致病效果 【中图分类号】TU9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2-0192-01 一、菌株最佳培养基确定: 将病原菌株分别接种于PDA培养基、PSA培养基、稻瘟病分离培养基,测定并比较菌丝体干重,确定最佳培养基。 不同培养基条件下稻瘟病菌丝体干重测定结果(单位:g/250ml) 最佳培养基如图表1所示,三种培养基中,最佳的培养基是PSA培养基。三种培养基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稻瘟菌在PSA培养基上产生的菌丝体最多,达到5.2874g/250ml。说明稻瘟病原菌的生长,需要含有糖类的物质为其提供碳元素,但如果加入一些其它的营养元素,可以促进稻瘟病原菌的生长 因为稻瘟病分离培养基中只能够为菌株碳源,而马铃薯中营养丰富,不仅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等提供碳源,氮源的物质,而且VB、VC、钙、镁、钾等微量元素也都应有尽有,能充分促进菌株生长,所以分离培养基上的稻瘟病原菌生长相对缓慢,菌丝体干重测定结果最少。 二、最佳培养温度的确定: 利用PSA培养基,对稻瘟病菌株进行培养,分别于20℃、14℃、28℃、30℃、32℃,培养6d测定并比较菌丝体干重,确定最佳培养温度。 不同培养温度条件下稻瘟病菌丝体干重测定结果(单位:g/250ml) 由图表2可知,在不同温度下病原生长明显不同。在24℃和28℃对应着试验数据中最大的两个数值,24℃之前,温度越高,对稻瘟病原菌菌丝体的生长越有利;28℃之后,在越高的温度下培养病原菌,其菌丝体的生长越不好。所以对稻瘟病原菌的培养,适宜的温度范围是 24-28℃ 三、病原菌株生长量测定: 稻瘟病菌丝体干重测定结果(单位:g/ 250ml) 由此表3可知,稻瘟菌培养到第7天时,所对应的菌丝体的干重的数值是最大的。在培养的前3天,稻瘟菌株处于适应期,菌体增殖的数量很小或者不增加。第3天过后。菌体增殖进入了对数期,菌丝体干重急剧增加,所以此期间菌丝体的干重变化很大。第7天后,由于培养基内营养物质的逐渐减少和有害代谢产物的不断积累,菌体的繁殖进入了稳定期间。所以菌丝体的干重不再增加,甚至还少量减少。所以为了获得大量菌丝体来产生分生孢子,而进行的稻瘟菌株的培养的培养时间最好在7-9天之间 四、接种剂的制作及致病效果研究 1、接种剂的制备: 制备了液体接种剂 纯菌接种剂为配备成的稻瘟病原菌孢子浓度为2.17 x 105个/ml的孢子悬浮液 混菌接种剂为配备成的稻瘟病原菌孢子浓度为2.25 x 105个/ml的孢子悬浮液 2、接种试验效果: 使用纯菌制成的液体接种剂对10个水稻品种进行感病接种。东农415和牡丹江22号的抗性类型都为R(抗性),但这两个水稻品种喷雾接种后,发病的平均病情分别为1.3级和 1.1级。抗性类型被判断为HR(高抗)。其余的水稻品种的抗性类型根据平均病情判断,没有发生变化。此接种剂对水稻品种抗性的鉴定符合程度达到了80%,而且平均病情1.3级的判定可能还包含着一定的观察误差,符合程度可能还要高一些。说明了液体接种剂的有效性与准确性。所以,此液体接种剂可以应用于水稻感病的试验中。 五、讨论: 1、道瘟病菌的分离: 稻瘟病菌的分离通常使用单孢分离方法。因为稻瘟病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缓慢,所以杂菌容易占优势。从病斑上进行组织分离特别困难,而在病斑上形成孢子后再分离孢子则比较容易。在采集到叶,穗等罹病标本时,为不使叶片打卷并尽快干燥,采集后要放在冰箱中保存,并要尽快分离。在高温时杂菌将因为高温高湿而大量繁殖,致使分离不易成功。 2、稻瘟病原菌产孢培养: 在稻瘟菌感病等实验中都需要其产生大量的孢子,利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孢子形成数量少,所以一般稻瘟菌产孢都使用燕麦培养基,置于光照下培养24h是为了使孢子的成熟度整齐一致。如果孢子的成熟度不同的话,所形成的病斑中易混生R―S型从而难以判断。但从多年的实验经验得知,对于一般的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和水稻品种抗性分析,用米糠培养基培养的孢子量就足以待用。多年养的菌株范围很广,一些在传统大麦粒培养基上产孢效果很差的菌株,在米糠培养基上也可得到满意的产孢效果。与燕麦片培养基相比,在培养过程中米糠培养基较不易被污染,而且米糠价格低,培养基制作过程简单。因此,米糠培养基是实验室条件下大量培养稻瘟菌分生孢子的首选培养基。 3、喷雾接种注意事项: 有些菌株产生孢子少,达不到接种孢子的最少要求浓度时,就按最少浓度接种,但要求标明记录。 当恒温恒湿接种设备条件受限制时,可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