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地标土山湾岁月.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海文化地标土山湾岁月

上海文化地标土山湾岁月“土山湾者,浚肇家滨时,堆泥成埠,积在湾处,因以得名。”土山湾位于上海市徐家汇南部肇嘉浜沿岸,由侣32至1837年间,江苏巡抚、民族英雄林则徐率民众疏浚蒲汇塘等河道堆集淤泥而成,故名“土山湾”。而土山湾文化则源于1864年教会在这块土地上创设的“土山湾孤儿院”。在抚养孤儿之余,还创立了工艺品厂,绘画、雕塑、印刷、木刻、金工等无所不包,很多新工艺都发源于此。土山湾也被称为“中国西洋画的摇篮”,任伯年、刘海粟、徐悲鸿都曾在这里任教。这个近代在印刷、雕刻、绘画、照相等许多领域传播西方技艺的“摇篮”,培育出了不少中国艺术界顶尖人物。土山湾的木雕、绘画、编织和五金等工艺作品,参加了法国巴黎(1900年)、美国圣路易斯(1904年)、比利时列日(1905年)、美国旧金山(1915年)、芝加哥(1933年)、纽约(1939年)等世界博览会,并获得了多项荣誉。 笔者有幸采访了曾在那里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的王俊勇、沈金法两位老人,通过采访,第―次比较直观地了解了当年土山湾及其变迁的片断场景。 “土山湾”兴衰记忆地图 王正瀚(以下简称瀚):您到土山湾是什么时候,能介绍下您当时的情况吗? 王俊勇(以下简称勇):我是1946年到土山湾的。我父亲原来也在土山湾,他出生于1998年,我们家原来在现在上海宝山区一带。我祖父早逝,父亲兄弟姐妹多,祖母负担不起才把我父亲送到土山湾孤儿院。原本家里人并不信教,但进去后就一定要信教了,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我父亲原本在土山湾印书馆做排字工作,1940年因为参加了―次罢工,就失业了,不得已在外面做小生意。 我原来在汇师小学读书,读到五年级的时候,因为家里穷,学校不给减免学费,就去了土山湾。那时我做刺绣的母亲千方百计想让我们多学点东西,土山湾里读书不收学费,还发书给学生,书费也基本不收,而且上劳动课还能得到一些小的零用钱。进工厂工作后三个月,收入渐渐多了一些。当时是讲“单位”的,我做学徒时每月50个单位,工人高的有100多,低的八九十,我就开始帮着维持家里的生活开销。我弟弟和我同时到土山湾,他读到初一就不读了,后来救济分会把他分配出去了。 瀚:这么说您家两代人都跟土山湾有关系,到了土山湾后您进了哪个部门? 勇:对的。我先是进了慈云小学,然后读初中,后来又被分配到照相制版部,那时外面照相制版还比较少,而土山湾已经有了。1949年解放时,土山湾有一批人去了台湾,照相部也关闭了,当时我只有15岁。主管的人就叫我到账房做练习生,从1949年到1958年我就在账房做事。那时我只读到初一,要在账房里做,文化程度毕竟不够,所以后来我又去交大穆汉祥夜校、立信会计夜校、第九业余中学学习。通过学习,自己的知识等各方面能力提高了,所以这时单位也比较重视我了。 瀚:新中国成立后,您目睹了土山湾走过的最后―段历程? 勇:是的。那时我们每天基本上工作八小时左右。1953年我代表上海市参加了第一届青年代表大会。1956年公私合营,土山湾成立了团支部,包括印书馆和五金部两部分,我还担任了团支部书记。后来,印刷公司合并过来,我们原来老土山湾有六十多人,印刷部有三四十人,他们又并过来―百多人,这样就把我们的人数缩减掉了,1958年我被调--往协昌机器厂,就是后来的上海印刷机械一厂,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我离开了土山湾。 瀚:离开土山湾您当时是什么感受? 勇:从我的角度来说,当时的确是有些不舍!土山湾的历史是相当长的,当时那里的排字是靠排字机,这在国内是不大有的。还有石印技术,当时教会里有许多彩印的东西是靠石印的,就是由画板落在石头上,在石头上加上盲文,再通过石印机印出,这在当时的中国也是非常领先的。土山湾当时有一台主要的印书机,搭配几台小的印书机。排字也很正规,有中、西文排字,我父亲就从事西文排字。 瀚:“土山湾博物馆”展出了当时很多孤儿在那里学习的场景,您能回忆一下当时在土山湾的学习情况吗? 勇:我在土山湾学习时,―方面读书,另)S面从事雕木刻、挖眼子等其他劳作,--这在课程里都有安排的。当时我们上课用的课本和汇师小学的课本比较接近。除了外面学校的文化课以外,我们还增加工场劳动操作,比如木刻,就是弄一块(木)条子,里面画好画案,你就照着样子刻,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我弟弟他们学习的时候,所以,我们从小就打下了扎实的劳作基础。 瀚:那时你们的老师是哪些人? 勇:基本上都是教会里的人。教会里一种是神父,一种是修士。神父是高一级的,已经能相帮做礼拜的。修士我们当时叫相公,是辅助性的,有中国相公和外国相公,主要是他们为我们上课,外国相公中法国人比较多。解放初那里还是外国人主管,从管理方面来讲,土山湾是有一套的。 瀚:我们看到土山湾的学生学习的内容很丰富,包括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