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 成果名称: 柳杉长卷蛾综合 .DOC

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 成果名称: 柳杉长卷蛾综合 .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 成果名称: 柳杉长卷蛾综合

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 成 果 名 称: 柳杉长卷蛾综合控制技术研究 完 成 单 位: 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总站、四川省洪雅县林业局、四川省洪雅林场 主 要 完成人: 周祖基、孙国忠、杨伟、纪岷、陈国全、郭东力、李梅 鉴定组织单位: 四川省林业厅 鉴 定 时 间: 2006年4月28日 成 果 水 平: 国内先进 成 果 简 介: 该项目自2000年起利用4年时间在四川省开展了林业害虫柳杉长卷蛾的防治研究,内容包括其生物学、生态学、虫情调查、预测预报与防治体系等;研究形成并已实施的关键技术如下: 第一、天敌已经在严重受害区保持较高的种群数量,为减轻其收到伤害,严禁在严重危害区喷用任何化学农药。 第二、为了防止卷叶蛾迅速扩散,可在受害区的边沿地带,适当喷洒化学药物杀灭正在取食的幼虫。 第三、即使检验梯地的控制效果,一旦出现天敌不能控制的局面,要立即采取其它措施。 作为成果评估,其项目的创新点如下: 一、于1999年首次报道柳杉长卷蛾在四川省分布,并随即在全省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虫情调查。 二、对柳杉长卷蛾各个虫期的天敌进行了调研,首次发现其天敌中有蚜蝇(短角宽扁蚜蝇),并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在对蚜蝇寄生特性的试验研究基础上,进行了相关生防技术的研究和成功应用。 三、至少在四川省内,这是首次以系统地利用当地多种自然天敌为主,辅以其它措施,对森林虫灾实施了有效控制的一个研究项目。 该项目不仅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它在洪雅县的研究示范还表明,其投入-产出比为1:27.7,经济效益明显。总体上,该项目成果在林业害虫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 成 果 名 称: 重穗型杂交稻的高产机理及其稀植优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 完 成 单 位: 四川农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主 要 完成人: 马均、陶诗顺、刘代银、杨文钰、杨世民、刘基敏感、龚一鸿、王贺正、李平 鉴定组织单位: 四川省科技厅 鉴 定 时 间: 2006年5月12日 成 果 水 平: 国际领先 成 果 简 介: 1、该项目针对重穗型杂交稻研究其高产机理及其配套栽培技术,其选题正确,试验设计先进,研究资料详实可靠,对我国水稻超高产育种和栽培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 2、从株型配置、生理生化特性和产量潜力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系统地揭示了重穗型杂交稻源、库、流特征,探明了重穗型杂交稻高库容、高光效、高转化的高产机理和理想株叶型指标,丰富了杂交水稻超高产栽培和育种理论。 3、根据重穗型杂交稻品种的特征特性、高产机理和适应性,通过规范化稀播育秧优化秧苗素质、本田合理稀植优化群体结构、后期氮肥有效调控优化籽粒同步灌浆,创造性地建立了重穗型杂交稻稀植优化栽培技术体系,研制了适应四川盆地条件的技术规程。 4、研创的重穗型杂交稻稀植优化栽培技术体系,在四川累计推广2750余万亩,增产稻谷10.62亿公斤,新增收益22.58亿元,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 成 果 名 称: 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的调控机理与应用 完 成 单 位: 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南充市农业局、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主 要 完成人: 杨文钰、樊高琼、任万军、吴德芳、袁继超、陶永清、刘卫国 鉴定组织单位: 四川省科技厅 鉴 定 时 间: 2006年5月13日 成 果 水 平: 国际先进 成 果 简 介: 1、该项目针对四川气候生态特点和小麦生产中的前期弱苗、后期早衰等问题,利用小麦籽粒冠毛等对药粉的粘附作用,提出了烯效唑干拌种化控新技术,通过对烯效唑干拌种剂量与品种、播种密度、氮肥用量、播种期等多因子综合效应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先进适用的干拌种应用技术体系。该项技术简便易行,节省用药,减轻污染,增产5.2%-11.5%,产投比达到18.1。 2、该项目系统研究了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形成的调控机理,明确了烯效唑干拌种培育小麦壮苗的物质代谢特性和调控小麦分蘖成穗的激素生理,以及改善小麦生育后期源、库特性的机理,从而增加有效穗和穗粒数,形成源大库足的高产长相,最终提高产量。该项目还阐明了烯效唑干拌种改善小麦籽粒品质的效果及内在机制。 3、该项目通过示范、培训等多种推广手段,促进了研究成果向生产力的快速转化。1996-2005年在四川不同麦区的15个地市累计推广面积1600多万亩,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 成 果 名 称: 建鲤和鳖对合成赖氨酸和蛋氨酸的利用及其应用研究 完 成 单 位: 四川农业大学 主 要 完成人: 周小秋、刘扬、林燕、冯琳、邝声耀、蔡景义 鉴定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