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第十课病毒.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2第十课病毒

研究历史 1892年俄国学者Ivanovsky首次发现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因子能通过细菌过滤器。 1898年荷兰的Beijerinck将病原体命名叫virus; 1935年美国的Stanley首次提纯并结晶了TMV,随后英国的Bawden and Pirie证实该结晶只含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 1952年Hershey and Chase证实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1971年Diener发现只含RNA一种成分的类病毒; 1981年Randles等又发现了拟病毒(卫星病毒); 1982年Prusiner发现了只含蛋白质一种成分的朊病毒。 补充:病毒与其他微生物的区别要点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构造 球形 —二十面体对称(如腺病毒) 杆状 — 螺旋对称(如烟草花叶病毒) 蝌蚪状 — 复合对称(如大肠杆菌噬菌体) 球形 — 二十面体对称(腺病毒) 杆状 — 螺旋对称(烟草花叶病毒) 蝌蚪状 — 复合对称(大肠杆菌偶数噬菌体) 复合对称的代表——T偶数噬菌体 头部 颈部 颈环 颈须 尾部 尾鞘 尾管 基板 刺突 尾丝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从病毒感染细胞,进入细胞,到复制子代病毒后释放出来的全过程,称为复制周期(replication cycle)或增殖周期,也叫感染周期。 吸附 第三节 病毒的干扰现象 第四节 病毒的抵抗力与变异 第五节 病毒的培养 图例:鸡胚接种示意图 一、类病毒 (Viroids) 类病毒是一类能感染某些植物致病的单链闭合环状的 RNA 分子。类病毒基因组小,分子量为 1 × 105 。 1971年Diener首次报道,引起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PSTD)的病原体只含RNA一种成分;PSTV的结构模型: 二、卫星因子 卫星因子(Satellites)是必须依赖宿主细胞内共同感染的辅助性病毒才能复制的核酸分子,有的卫星因子也有外壳蛋白包裹,这些又称卫星病毒 (Satellite viruses)。 朊病毒与常规病毒一样,有可滤过性、传染性、致病性、对宿主范围的特异性,但它比已知的最小的常规病毒还小得多(约30~50nm)。电镜下观察不到病毒粒子的结构,且不呈现免疫效应,不诱发干扰素产生,也不受干扰作用。朊病毒对人类最大的威胁是可以导致人类和家畜患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病变,最终不治而亡。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朊病毒病和爱滋病并立为世纪之交危害人体健康的顽疾。 动物感染病毒后的4种结果 第七节 病毒与实践 噬菌体与发酵工业; 昆虫病毒用于生物防治; 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 载体 原核生物基因工程的载体 —λ 噬菌体 动物基因工程的载体 — SV40、人的腺病毒 植物基因工程的载体 — CaMV 真核生物基因工程的载体 — 杆状病毒 侵入 图例:3.脱壳 图例:4.5.合成、装配、释放 1. 2. 3. 4. 5. 6. 不同核酸型的病毒在感染宿主后的mRNA合成方式 装配 释放 噬菌体的繁殖过程 一、干扰现象   当二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一种病毒可以增殖,而另一种病毒则被抑制,这种现象称为干扰现象(Interference) 产生干扰现象的可能原因: 1、占据或破坏细胞的病毒受体 2、争夺酶和原料 3、诱导产生了干扰素 二、干扰素   机体细胞受到病毒(或其他微生物)感染后所产生的一种低分子蛋白质,被其他的细胞吸收后能抑制多种病毒的感染,这种物质称为干扰素。按产生细胞及性质不同,干扰素分为3型:IFN-α、 IFN-β、 IFN-γ。 干扰素制剂已用于治疗一些病毒感染(如慢性乙型肝炎、单纯疱疹病毒毒性角膜炎、带状疱疹及呼吸道病毒感染)和恶性肿瘤(如成骨肉瘤等)。 一、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一)物理因素 1.温度: 大多数病毒(除肝炎病毒外)耐冷而不耐热,通常在-20~-196℃仍不失去活性,但对反复冻融则敏感。 2.盐类 : 对病毒有稳定作用,克分子浓度的盐可提高病毒对热的抵抗力。 3. pH: 病毒一般在pH5.0~9.0的环境是稳定的 4.射线: 紫外线、X线和高能量粒子可杀活病毒 (二)化学因素 1.脂溶剂 有囊膜病毒可迅速被脂溶剂破坏,如乙醚、氯彷、去氧胆酸钠。病毒对脂溶剂的敏感性可作为病毒分类依据。 2.甘油 大多数病毒在50%甘油盐水中能活存较久。因病毒体中含游离水,不受甘油脱水作用的影响,故可用于保存病毒感染的组织。 3.化学消毒剂 一般都很敏感。 4.抗生素 抗生素及磺胺对病毒无效。 病毒的抵抗力 一、耐冷怕热 二、紫外线敏感 三、氧化剂敏感 四、囊膜病毒对脂溶剂敏感 五、耐甘油 二、病毒的变异 (一)突变 1.毒力改变: 有强毒株及弱毒株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