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是一项改善长江态环境工程.docVIP

三峡工程是一项改善长江态环境工程.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峡工程是一项改善长江态环境工程

三峡工程是一项改善长江态环境工程陆佑楣: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三峡总公司原党组书记、总经理。 逐水而居是人类生存的自然选择,长江和地球上其它江河一样,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和生存繁衍的好居所。长江流域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在自然和人类的作用下不断地演变。由于水土流失、污染以及盲目开发等,加剧着次生环境的不平衡,使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缓减和改善这种生态危机已刻不容缓。实践证明,工程措施足人类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峡工程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可有效地拦蓄宜昌以上的洪水,直接保护其下游1500万人口和150万公顷田地,并能减缓洞庭湖等长江中游湖泊的淤积萎缩,且其年均发电两个达847亿千瓦时,可减轻人类对一次性能源需求的压力,从而大大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有利于长江流域、全国乃至全球环境的保护。 三峡工程作为世界超级工程,其涉及的生态环境问题,早已引起众多生态学家、工程专家的密切关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认为兴建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有利有弊,在建设过程中要?取有效措施,发扬有利的一面,克服和减少不利的一面,以二峡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快该地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 长江及长江流域的自然生态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主峰各拉丹冬雪峰海拔5400米处,它自西向东经高原、山地、盆地、平原一路跌宕下,横贯中国大陆,挟裹着3600多条支流浩浩荡荡汇入太平洋。干流全长6300余公里,是中国第一大河,长度仅次于尼罗河和亚马逊河,水位仅次于亚马逊河和刚果河,为世界第三大河。 长江两岸资源和物产丰富,流域面积Ⅱ8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人类社会傍水生息的天性使长江流域成为东亚大陆上一个人群密集的聚居地。在今天的长江流域所跨及的18个省、市、自治区里,已有人口逾4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3。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众多中、小城市和工矿企业林立。人们依赖这条河流的天然优势建立起农业、工业、商业等繁华的经济。 大自然处在不断地演变中,长江也无法逃避这一普遍规律。经过亿万年漫长的地质时代,长江流域的原有的生态已在自然演进中失去平衡。在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用下,两岸茂密的古森林逐渐减少,缩减至现在的4.8亿公顷;曾经犀兕遍布的云梦泽也逐渐干涸成为传说;被古代文人墨客吟咏的洞庭湖则正在萎缩:洪水泛滥日渐频繁…… 长江从干旱的上游高原带来泥沙,不仅堆积出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也把灾难带给了中游平原,已成为当代中国经济和长江流域自身发展所面临的巨大生态难题。千百年的自然演变,使它在流经三峡最后一个河谷之后,河势由急流陡坡变得平缓而宽浅,从上游带来的泥沙逐年累月地淤积在荆江河段。由于河床不断地抬高,洪水位高出两岸平原6米至17米,形成“地上悬河”,致使号称“鱼米之乡”的富饶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1500万人口和150万公顷耕地受到严重的洪水威胁。历史上,这里曾多次发生大的洪涝灾害,造成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从汉初至清末的2100多年中、共发生大小洪灾214次,平均每10年一次,仅本世纪初期就发生了5次大的洪灾。1931年的洪水一次就淹死14.5万人,2800多万人受灾,淹毁180万间房屋;1954年洪水,就夺去了3万多人的生命,1800多万人受灾,320万公顷耕地受淹。 长江三峡以下的荆江河段自古以来就以修建荆江大堤并逐年加高来抵御洪水、新中国诞生后又逐年整修加固。目前,最大安全行洪能力为60000立方米每秒,仅仅能抵御约10年一遇的洪水,抗洪能力极低。如果继续加高?江大堤,以提高抗御洪灾的能力,经科学论证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已是不可能和不合理的。 同时,自然界原有的调节作用被洪水破坏,流域原生环境平衡也被改变。中游的洞庭湖是长江重要的调洪湖泊。由于长江洪水?带的大量泥沙从荆江四大分洪口大量涌入并淤积在湖内,长期淤积和人为的围垦,使湖泊面积从1825年的6000平方公里锐减至1983年的2700平方公里,并仍在加速递减,大大降低了对荆江的调洪作用、同时也使湖区农田面临日益严重的洪涝灾害的威胁。可以推测,若以目前的淤积速度,八百里洞庭湖将在不久渐趋消亡,那么它分洪分沙的重任又将落到谁的肩头呢? 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这块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富饶土地随时可能遭受灭顶之灾,这种自然与人类社会严重倾斜的天平,不仅制约着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世纪之忧。 于1952年修建的荆江分洪工程曾为长江洪水分担了调蓄容量,然而由于分洪区内长居人口不断增长,即使启用一次就有约43.2万人需要就近安置在面积仅19.75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平均每平方公里两万多人的生存空间,分洪一次也必将恶化环境。作物的毁坏、继发性病毒、各种疫情随时会发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