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理学基础与情志病防治 - HKRCMP.DOC

中医心理学基础与情志病防治 - HKRCMP.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心理学基础与情志病防治 - HKRCMP

中醫心理學基礎與情志病防治 王冠明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及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兼職導師) 【摘要】目的:探討中醫心理思想與情志病防治關係。方法:參閱相關醫典及心理學資料,結合臨床體會。結果:形神合一論、心主神明論、五志分藏論、陰陽睡夢論、體質人格論以及情志相勝論等內容是中醫心理學的理論基礎。結論:中醫心理學與情志病的發生、發展及預後密切相關。 【關鍵詞】心理學情志病中醫療法 情志類疾病在香港的發病率較高,不但對患者的「形神」造成損害,而且影響着整體社會的經濟、文化和生活質素。對情志病的防治,除藥物、針灸等方法外,「心病還須心藥醫」,心理治療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本文嘗試總結探討中醫心理學的基本內容及其與情志病防治的關係。 1 中醫心理學基礎內容 中醫心理思想是連接個人與環境,軀體與靈魂的紐帶。它與醫學同時誕生,萌芽於上古時期,奠基於先秦,充實於漢唐宋元,發展於明清及近現代。中醫學早於二千多年前就從宏觀上勾畫出「自然—社會—形神」醫學模式,從整體上強調「天人相應」和「形神統一」,與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不謀而合。在「整體恆動觀」思想指導下,不斷吸收其他相聯學科的內容,逐漸發展形成獨特的中醫心理學基礎理論。 1.1 形神合一,互根互用 荀子《天論》曰:「形具神生,好惡、喜怒、哀樂藏焉。」中醫學借用及發揮中國哲學觀點,認為形與神具有同時產生、互根互用及此消彼亡的特點。《素問?上古天真論》曰:「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素問?疏五過論》曰:「精神內傷,身必敗亡。」 1.1.1 神本於形:「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博謂之神」(《靈樞?本神》)。人的心理活動與生理機能一樣,均是源於先天之精,故神生於先天,而養於後天。人身之形(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是神(心理活動)的基礎。 1.1.2 神為形之主:《淮南子》指出:「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則三者傷矣」。神對形具主導作用,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一個人心理狀態的好壞可直接影響其生理功能的盛衰。 1.2 心主神明,心身一元 1.2.1 心腦關係:《內經》所論述的「心」,除解剖的心臟的機能以外,還包括思維、思想、情感、意志、想像等由大腦機能產生的人的種種心理活動。中醫通過心主神明,為五臟六腑之主的理論不僅揭示了心理和生理的統一,而且說明了通過「心」的作用,把生理和心理兩大機能有機地整合為一體。《荀子?解蔽》認為「心者形之君,神明之主」。《純常子校語》指出:「腦與心二說宜互相備,《說文》『思』,從『鹵』從心,是其義」。《素問?脈要精微論》說:「頭者,精明之府。」《靈樞?海論》說:「腦為髓之海」。李時珍強調「腦為元神之府」。事實上解剖之心也跟心理活動有關,因為心理和生理的活動,處處都需要營血的資助,而營血是由心主宰和主管的;現代醫學認為人體的本質是電生理,而在電生理中,最具有自主節率的是心臟的起搏點—竇房結。 1.2.2 五臟藏五神:古代醫家從「心身一元」的觀點出發,將腦的功能歸屬於五臟,如《素問?宣明五氣篇》說:「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腎藏志。」而「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靈樞?邪客》)。由此可見,中醫學將神的功能歸五臟分屬,而由心主司。五臟精血充足,則腦得所養,功能正常;若五臟功能失常,則腦失所養,功能失常。 1.3 情志分藏,五臟系統 情志是「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和「五志」(喜、怒、憂、思、恐)的並稱。中醫臟腑學說是以五臟為中心,五臟藏五志是在「形神合一論」的基礎上,進一步論述神志與內臟的相互關係,將人的情感活動分屬五臟。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 中醫的情志不僅包含了情緒、情感、也包含了屬於認識過程的「思」。臟腑氣血是情志活動的生理基礎;情志活動是內臟機能的反應,並對臟腑機能引起生理或病理方面的反饋。其中肝主疏洩,對情志的調節起重要作用,而心神在情志活動中起主導作用。 1.4 陰陽睡夢,水火既濟 睡眠是人的生命活動的一個重要過程,由神魂主宰,與衛氣循行、陰陽盛衰、心腎相交等有關。失眠、嗜睡、做夢、夢囈、夢遊症、夢魘、夜驚等睡眠的異常,往往是許多情志疾病的常見症狀,可選擇中醫心理學治療。 1.5 體質人格,辯證相關 體質,屬生理病理學概念;人格,亦稱個性,是指包含情感、認知、意志、一般行為等個體心理特徵的總和。體質與人格的關係,實質上是形與神、身與心、體與用的辯証關係。《靈樞?陰陽二十五人》及《靈樞?通天》認為,天地之間,四方上下之內,都離不開五行,人也與五行相應。故根據氣質類型分為五五二十五種人,各種不同體質的人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徵(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