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还原地方性文化记忆的成功尝试 -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pdf

一次还原地方性文化记忆的成功尝试 -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pdf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次还原地方性文化记忆的成功尝试 -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2011 年 s 月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May. 2011 第 30 卷第3 期 。r Arts and Sciences(Social Sciences Vol.3O No.3 一次还原地方性文化记忆的成功尝试 兼评夏明宇先生的渝西谚语研究 祝新艳 1 ,万书辉 2 (1.重庆文理学院图书馆,重庆永j!l 402160; 2. 重庆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重庆永j!l 402160) [摘 要]我国历来十分重视谚语的收集、整理,夏明宇先生在他新近出版的《文化视野中的渝西谚语研究》一书 中,致力于以亲历者的身份进行区域性谚语的收集、整理和还原性阐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还原地方性经验的有 益尝试。著者的身份、经历和研究方式,决定了还原不可复得的文化记忆的可能性。 {关键词]谚语:夏明宇;还原性阐释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章编号:1673-8∞4(2011)03-0048-03 在我国,谚语的起源很早,先秦时期的《尚书},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都 有对谚的解释。比如《尚书》说:但语曰谚,礼记》说:谚,俗语也,说文 解字》说:谚,传言也。这些解释都明确指出谚语来自民间,是典型的但语、俗 语的特点,国语》不仅指出这一特点,还特别强调它是俗之善谣也飞进入当 代,谚语的收集整理成为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系统工程中极其重要的一支,也成 为我国文化出版事业中极具活力的组成部分。这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事件 是,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陆续启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 目、国家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全国民族民间文艺十大集成志书的编撰工 作,中国谚语集成》等三套集成的各省市卷相继问世。值得一提的是,该项工 程不仅意义深远,而且时间跨度很长。以甘肃为例 其编撰时间从 1984 至 2009 ,历时 25 年。动用各级文化工作者上万人次,耗资上百万元,收集各类民 间文学作品原始资料千余万字,是建国以来我省对民间文学进行的一次规模 巨大、系统科学的普查、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① 尽管对谚语的解释繁多,不过,人们对谚语的认识却又几乎一致,认为它 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是一种定型化的表述,是长期以来某种知 识、经验和思想的结晶,通常以口语化的表达和推理、判断的形式出现等等。正 收稿日期:2010-09-02 作者简介:视新艳,女,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图书情报研究;万书辉,男,忠县人,教 授,博士,主要从事文艺学、美学和文化学研究。 48 者,或者是城市平民,作为他们生活经验的总结, 因为谚语本身为老百姓所创造,且长期流传于民 谚语实际上代表了我国民族民间的群体智慧,代 间。所以,无论口耳相传还是结集出版,谚语的传 表了他们对多年乡土生活或市民生活的体验、认 承与传播从来就未曾中断过。由此可见,一项并非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