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毕伯涛陶瓷艺术大师
毕伯涛陶瓷艺术大师 2011-1-7 10:14:57 来源: 瓷库中国 跟帖 0 条 毕伯涛(1886—1961),名达,字伯涛,号黄山樵子,祖籍安徽省歙县,寄居江西省波阳县。祖父在江西饶州府(清时称鄱阳为饶州)开钱庄,家庭富裕,饱读诗书,1899年,14岁的少年毕伯涛考取清末秀才,至今还保存着当年赴 ? 景德镇陶瓷绘画界以金石、诗、书、画傲视瓷坛,毕伯涛的绘画艺术来源于清代画家新罗山人。 毕伯涛 毕伯涛系“珠山八友”三种构成成分之一,即由文化人走向瓷艺画家。其寄居波阳拜张云山为师学画,是在清王朝覆灭走仕途无望后,选择的又一人生坐标。在张云山常客居景德镇彩绘瓷器的影响下,毕伯涛完成了从波阳向景德镇、从纸画向瓷画的双向转移。旅居景德镇之初,毕伯涛潜心学艺,随着接触面的不断扩大,先后结识了王琦、王大凡、汪野亭、汪大沧等景德镇瓷艺界名流,得以学习探究新罗山人一派画风,在瓷艺与画艺上长足进步。尤其是在1928年加入“月圆会”后的20年间,毕伯涛步入了艺术创作的旺盛期,先后创作了《八百千秋图》《松鼠柿果图》《菊禽图》《英雄独立图》《古梅双雀图》《鸟乐图》等瓷板画及纸画《秋菊茗壶图》等。 毕伯涛的代表作——《鸟乐图》粉彩瓷板画,充分展示了他俊逸清新、立意隽永的画风。这幅瓷板画构图,由八哥和柳条两部分组成,柳叶飘逸,柳条见功夫;八哥梳理羽毛时的动感跃然纸上,动作把握准确又画得潇洒。尤为匠心独运的是:画面上的八哥背向观者,头却扭转回来凝目自视,在轻柔柳枝的衬托下,不仅显示了画面的凝视力量,更透析出笔者在清王朝覆灭后,徘徊于时代的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从的内心矛盾与痛苦,新罗山人画派的神韵亦隐显其中。 毕伯涛的诗赋、书法亦见功力。《古梅双雀图》题款“古梅愈老愈精神,霜自为餐雪自珍,寒到十分清到骨,始知明月是前身”所表现的人格高洁;《秋菊茗壶图》题款“茶已熟,菊正开,赏秋人,来未来”所显现的机趣灵智,均让人赏心悦目。 毕伯涛从一个落魄文人到瓷画艺术家,其从艺生涯横跨了半个世纪。虽然存留传世的作品不多却精美,其中不乏与其他七位画友共同绘制的成堂配套之作,为海内外收藏家所珍爱,各类博物馆所器重。新加坡收藏家刻意收藏了他画的翠鸟和永点菊花等。由于他擅长作诗词,文才在“八友”中见高,故常与八友研讨瓷画题诗,对“珠山八友”整体文化品位的提高,功绩卓著。其艺术成就还表现在为景德镇的瓷画薪传的人才培养上,令新中国制瓷艺术后继有人。在他培养的一批专业画师中,被誉为景德镇陶瓷绘画界杰出的陶瓷艺术家毕渊明,就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代表。 毕伯涛毕伯涛(1885~1961年)毕伯涛,珠山八友之一,名达,字伯涛,号黄山樵子,斋号紫薇花馆。祖藉安徽省歙县,寄居江西波阳县。毕伯涛少时家境富裕,祖父在江西波阳开设钱庄,1899年,饱读经书的毕伯涛以优异成绩考取清末秀才,而后潜心攻书,以图高升。未料清王朝覆灭,家道衰落,钱庄关闭,科举废止,仕途艰难。民国初年,处境不佳的毕伯涛又早年丧妻。为摆脱困境,受其一老师波阳画家张云山曾客居景德镇彩瓷的启发,30多岁的毕伯涛,携一儿一女到景德镇谋生。初到镇上,举目无亲。毕氏栖宿寺院,父子三人与五龙庵和尚为伍,两年寒暑,毕伯涛为寺庙抄写经书,作楹联,写匾额,另绘些纸画为生,苦渡春秋。毕氏人品,画品,深受五龙庵住持的敬重,荐其到镇上一局长府上做家教。环境得到改善,有了立足之点。毕氏依旧单身度日,未曾弦续。而是全身心投入对儿子毕渊明的培养,有计划地安排儿子遍读诸子百家,督促儿子潜心作画,操练书法,要求儿子钻研金石,篆刻图章。1924年,39岁的毕伯涛携17岁的儿子毕渊明跻身于景德镇瓷艺界。毕渊明写得一手好书法,毕伯涛能写善画,父子二人,并驾齐驱,瓷坛有声。毕伯涛攻陶瓷粉彩,擅翎毛花卉,毕渊明攻写瓷字,兼画山水,走兽。故毕伯涛传世作品中,不少画作书法特征近似清代名家王文治风格,均是由其子毕渊明代笔题跋。1928年起,“月圆会”珠山八友活动常安排在五龙庵。毕伯涛每每早早到场,烧好茶水,备好纸砚,殷勤有加。在寺院住持的帮助下,毕伯涛结识了镇上众多瓷艺名家。与众画友如此投缘,让毕氏感到莫大欣慰。毕十分珍惜与八友之间的友谊,八友皆文人墨客,志同道合。八友中人物画家王大凡,同毕伯涛都是祖藉安徽,又同寄居江西波阳,两位同乡关系亲近,后发展成为儿女亲家。王家小姐王筱兰嫁到毕家,毕渊明与王筱兰珠联璧合。夫妇两人共同发奋,日后皆成为景德镇享有盛名的彩瓷大家。毕伯涛花鸟画风师宗新罗山人,构图疏朗,设色淡雅,常常春夏秋冬成套作画,20世纪30年代,毕氏应江西南昌“程兴盛瓷号”之聘,座店彩瓷,多画文房小件。文人出身的毕伯涛,瓷画作品也是文人书卷气息。鸟的动态常是标新立异,题跋落款亦能见其清末秀才,仕途无望,瓷坛拼搏之艰辛。调色斗,是毕氏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