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设计与社区影像之关联性陈素彬南台科技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doc

初探设计与社区影像之关联性陈素彬南台科技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doc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探设计与社区影像之关联性陈素彬南台科技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

初探設計與社區影像之關聯性 陳素彬 南台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數位內容與應用設計碩士班 摘要 本文旨在透過社區總體營造以及設計轉型的發展脈絡,初探設計與臺灣文化部社區通網站上的“元氣社區在地好生活”2部得獎及5部評審推薦必看的社區影像文本。經過詳細的記錄後,本研究發現上述7部影片在設計如何呈現“元氣社區在地好生活”這一主題時,皆採用了以一元素為核心,繼而再將其他周邊元素整合貫穿,藉以呈現出符合主題精神的短片。研究者認為設計的確是存在於每部影片中,一部能被大眾所接納的社區影像,並不是單純的活動記錄,因為那會流於沉悶且單一,並且沒有辦法得到廣泛的傳播。要設計一值得被傳承的社區影像,關鍵點在於所呈現的內容必須是該社區居民所廣泛認同且關注的議題,一提到這件事大家都了然於心。在呈現核心主題的過程中,所有的周邊元素也必須與主題相關,才能完整整個影片的結構。儘管研究者這次的研究範圍僅限於7部影片,但是由於這些影片分別由不同社區所製作,題材上的呈現也不同,以及在技術層面上也可以發現攝製者皆非專業人士。因此,研究者可以初步肯定社區影像培力在這個部分的貢獻,因為它至少讓社區中沒有豐富拍片經驗的居民,懂得如何從一個觀點去記錄社區去呈現社區。 關鍵字:社區、社區總體營造、社區影像、設計轉型、關聯性 一、緒論 臺灣導入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自1994 年至今,歷時18年。在國家圖書館博碩士論文網以中文關鍵字“社區總體營造”作為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條件的博碩士論文(截至2012年11月)數目高達3518筆。而在論文題目中直接含有“社區總體營造”字眼的論文則有122篇。最早的兩篇論文出現於1995年,分別是由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劉文正撰寫的《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以及國立中興大學公共行政及政策研究所碩士楊淑芬撰寫的《宜蘭縣玉田社區總體營造之執行評估》。從上述數據,我們可以約略看出,學術界開始研究社區總體營造發展的時間,與臺灣開始導入社區總體營造概念的時間相去不遠。 臺灣文化部在其社區營造的業務說明中指出,社區營造起緣於1987年7月15日臺灣地區進行解嚴以後,當時,民主自由思想開始萌發,備受壓抑的社會力量開始釋放,民間社團蓬勃發展下,民眾也逐漸體認到“可能為社會帶來轉變的力量”。而在那個時期,不論是民間的文史工作者或是官方的文化中心都積極投入蒐集地方上的老照片,以期待從這些泛黃的照片中,尋找那些被遺忘了的社區歷史。而老照片在一般民眾還負擔不起攝影器材的年代,便直接成為那個時代的地方歷史最真實的記錄。 而這股由地方開始興起的社區影像記錄的風潮,在1994年由文化部(前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自101年5月20日起改制)所倡導的“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繼承。這項計劃在時空背景上接合了臺灣社會運動的結構轉變期,也回應了臺灣80年代的社會挑戰,將社會運動帶往回到土地、回到社區、回到生活的主張[1]。 至於社區影像記錄的後續發展,研究者從許伯鑫於“社區大學課程公共化研討會”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找到文建會延續1994年以前的地方影像記錄風潮的後續發展論述[2]。當局在1995年開始補助全景傳播基金會(前身為全景傳播工作室,是一紀錄片推廣團體,成立於1988年,由吳乙峰、李中旺、陳雅芳、郭笑芸共同創立[3]。)規劃執行“地方紀錄攝影工作者訓練計畫”,在臺灣北、中、南、東各地區開班授課,主要教導一般民眾如何拿起攝影機拍攝影片,表達自己的意見,傳達地方的觀點。文中亦指出,在之後的三年期間,該基金會以比較有規劃、目標的方式,培養了不少對地方紀錄有熱情的人。那段時期,他們也首次在臺灣嘗試將紀錄片生產技術平民化,直接教導在地人去拍攝自己的社區故事。 爾後,文化部在2009年舉行“2009臺灣社區影像研討會:影像的在地記錄、生產與社會實踐”,這場研討會主要希望就探討2009年以前蓬勃於臺灣各地的影像培力計畫的發展、影像工作者進入社區的角色,到近期地方嘗試透過影像連結地域文化的行動經驗等角度,並且邀請影像工作者與社區工作者提供他們在這波潮流中的實踐經驗與反思,並就文化政策資源的議題進行對話。而2011年由新竹市文化局主催的“ 2011臺灣社區影像研討會”的主題,則為影像的典藏與行動。 從上述發展脈絡,我們可以看出臺灣文化部對社區影像記錄的重視程度,並且也可以從中發現,影像記錄已經是社區營造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文化部在2012年5月10日實施的“社區總體營造獎助須知”中,也繼續確立“社區影像”是獲補助的類別之一(此補助措施是從2001年開始),描述如下: (一)“社區影像”:透過影像創作(如紀錄片製作、社區小故事拍攝)、議題討論等方式,記錄在地文化特色,表達社區生活經驗及智慧,促進社區參與[4]。 在將近20年後的今天,關於社區影像紀錄片的影像資料庫已日漸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