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在颅脑损伤手术中效果比较.docVIP

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在颅脑损伤手术中效果比较.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在颅脑损伤手术中效果比较

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在颅脑损伤手术中的效果比较   [摘要] 目的 比较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在颅脑损伤手术中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4月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采用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对照组采用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观察麻醉诱导前(T0)、切头皮时(T1)、切硬脑膜时(T2)、和术后24 h(T3)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颅内压(ICP)和脑组织氧分压(PbtO2)参数,检测T0、T3时点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S100β蛋白含量,记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以及拔管时间。 结果 对照组T1、T2时点HR、SBP、DBP均较T0时点显著升高,且明显高于观察组同时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 The awakening time and extubation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ll shor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all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   [Key words] 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Intravenous inhalational anesthesia; Operation of craniocerebral injury 颅脑损伤是脑外科的一种常见的急危重症,临床可表现为意识障碍、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昏迷等,甚者可危及生命,因而对麻醉的要求较高[1]。以往静脉麻醉由于存在可控性差、药物易蓄积及麻醉深度难以判断等问题,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只能作为吸入性麻醉的辅助[2-3]。20世纪60年代,随着短效、超短效全麻药物的问世与应用,全凭静脉麻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逐渐成为临床麻醉中重要的方法之一[4-6]。本研究主要观察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在颅脑损伤手术中的效果,以为颅脑损伤手术选择最佳的麻醉方法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4月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收治住院的颅脑损伤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开颅去骨瓣减压加血肿清除手术,患者心功能良好,均为Ⅰ、Ⅱ级,无心、肺、肝、肾疾病,无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疾病。所有患者中男47例,女41例;年龄24~77岁,平均(48.2±6.9)岁;体重43~78 kg,平均(61.3±9.7)kg。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全凭静脉麻醉组(观察组,43例)和静吸复合麻醉组(对照组,4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24~73岁,平均(46.3±4.5)岁;体重43~74 kg,平均(59.3±7.7)kg。对照组患者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25~77岁,平均(48.5±7.2)岁;体重47~78 kg,平均(62.4±10.9)kg。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30 min常规肌内注射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钠100 mg。麻醉诱导采用芬太尼2.5~4.0 μg/kg、维库溴铵0.10~0.15 mg/kg、依托咪酯0.25~0.30 mg/kg。麻醉诱导后行气管内插管,实施间歇正压机械通气。两组采用枸橼酸芬太尼作为静脉麻醉镇痛剂,维库溴铵作为肌肉松弛剂。观察组单独开放静脉通道靶控输注异丙酚,具体方法如下:插管后0~10 min,以10 mg/(kgh)的速率输注;10~20 min以8 mg/(kgh)的速率输注,随后维持在6 mg/(kgh)的速率,直至缝皮时停用。对照组吸入异氟醚,将呼气末异氟醚浓度维持在1.5%左右 1.3 观察指标 观察麻醉诱导前(T0)、切头皮时(T1)、切硬脑膜时(T2)、和术后24 h(T3)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颅内压(ICP)和脑组织氧分压(PbtO2)参数。采集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手术前后(即T0、T3时点)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S100β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