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村曾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新城村曾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pdf

第三章  新城村曾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族产是宗族得以存在和维系的经济基础, 完全没有族产的宗族组织是不可能存在 〔1〕 〔2〕 的。 “凡宗族离散。 皆由不设族田、 宗祠之故。” 族产的来源、 用途和经营管理方 式, 与宗族的延续和兴衰有重要关系。 族产是新城曾氏全体族人所拥有的公共财产。 新城曾氏的族产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 是族山, 二是族田。 这些族产属于曾氏全体族人所有, 其产权来源、 变更及经营等都受到 全体族人的共同约束。 公产主要用于祠堂修缮、 祖先祭祀、 水利维护等全族公共事项开 支, 满足全体族人的共同需求。 在统一经营的公产以下, 还存在个体家庭所拥有的私产。 这种公、 私结合的产权形态具有双重经济功能: 公产护族, 增强村庄凝聚力; 私产促家, 保证家庭个体的经济活力。 公产和私产一起, 构成了维系曾氏宗族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 本章主要考察新城村的族产形态, 包括全族共有财产的形态和家庭私有财产的形态, 以及 新城村当下的经济状态。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 新城村以农业为主, 经济结构比较单一。 农业经济的特点决定了经济积累的有限性和 低层次性, 因此新城村缺乏商业致富的经济基础。 有限的农业收入也使新城村族内的贫富 差距并不明显。 整体而言, 村庄经济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均等状态。 一  主要产业 (一) 农业经营 1 农田耕作 新城村是一个传统的农耕村庄, 农业是村内的主要产业。 因地处山谷低洼地带, 水源 〔1〕 苏黎明: 《泉州家族文化》, 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 第131页。 〔2〕 郭志超、 林瑶棋主编 《闽南宗族社会》,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第81页。 第三章  新城村曾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249 充足, 新城村的土地比较肥沃。 农作物品种较多, 主要有红薯、 花生、 稻谷、 小麦、 棉 花、 黄豆、 木薯、 芋头、 芝麻等。 其中, 水稻和花生是人们的主要粮食作物。 新城村的气 候条件适宜种植两季水稻。 除了水稻以外, 人们也开垦出部分旱地种植花生。 2 家庭养殖 新城村有饲养禽畜的习惯。 民国以前, 村内饲养了部分马匹, 主要是供交通和运输所 需。 除此以外, 一般家庭也养牛和猪等。 家庭养牛, 主要用于耕田, 较少食用。 因为耕牛 需要专人看管养护, 所以对于新城曾氏而言, 村内几乎所有男孩在幼年时期都有过看牛的 经历。 那些饲养耕牛较多的家庭, 通常雇人看牛, 因此, 帮人看牛也成为一种做工的形 式。 一个10岁以上的看牛工, 一年可得到 10 担工谷。 猪是家庭普遍饲养的, 每个家庭, 少则一头, 多则三五头。 养猪的成本不高, 除了少部分家庭用自家地里种植的薯藤喂食以 外, 一般家庭都在田间树林寻找野菜草根作为猪的食物。 由于养殖成本较低, 养猪可以获 得一定的收益。20世纪40年代末期, 村民养一只猪可以获得 100 元左右的收益。 如果养 的是母猪, 则收益更大一些, 一头母猪生下小猪仔, 一年可获得150元左右的收益。 (二) 水运、 当铺和作坊 传统农耕社会时期, 新城曾氏主要以农业为生, 村内较少有人从事工商业活动。 在调 〔1〕 查中发现, 人们仅存的关于村内经商的记忆, 都与族内话事人 有关。 如民国时期曾经 担任族内话事人的曾直根一家, 利用小北江的水运交通, 在本村和邻村收购农产品, 贩卖 到广州。 另一任话事人曾辞修, 在村内和西牛镇经营当铺, 还在村内开设工厂生产香料、 香烛。 一般的普通平民人家, 由于家境贫穷, 缺少资金, 无力经商。 (三) 放债 因为村民大多以农耕为主,1949年以前, 新城村没有出现大的资本拥有者。 村内无人 设立钱庄或者其他的民间金融信贷机构, 但民间借贷行为比较常见。 村民之间的借贷行为 一般发生在彼此信任的人之间, 血缘关系较近的同房亲人通常是人们首选的借贷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