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震规模

地震發布 在台灣負責地震發布的單位為交通部 中央氣象局 。 地震發生後,中央氣象局 為了描述地震的大小,常使用兩種方法──地震強度( 震度 )與地震規模( 規模 )。 地震強度( 震度 ) 地震強度表示地震發生時,地面上的人所感受到的 震動 程度或物體因震動所遭受的破壞程度。 地震強度共分為8級, 0 ~ 7 級,以 正 的 整 數表示,沒有小數點,且需加上『 級 』作為單位。 地震強度─等震圖 地震發生過後,將各地的地震強度標示在 地圖 ,即為 等震 圖。 等震 圖中,顏色相同的區域表示地震 震度 相同,愈靠近震央的地方,通常震度也較 大 。 地震強度─等震圖 地震強度 5 級以上的地區,為 地震災區 。 因各地地質狀況不同,震波能量 衰減率 不同,所以距離震央相同距離的各點,不見得震度相同,即等距離 不一定 等震度,即等震度圖多為 不規則 狀。 地震規模( 規模 ) 美國地震學家芮氏於1935年所提出,即 芮氏地震規模 。 根據地震震源所釋出的能量多寡計算,稱為 地震規模 ,簡稱 規模 。 同一次地震,各地測量的地震強度 可能不同 ,但規模均 相同 。 地震規模可以有 小數點 ,但後面 不 可以加『級』字。 規模大小 規模 0.0 ~ 5.0 稱為小(規模)地震。 規模 5.0 ~ 7.0 稱為中(規模)地震。 規模 7.0 以上稱為大(規模)地震。 921震災照片─石岡埤豐橋 921震災照片─霧峰光復國中 921震災照片─斷層帶上的房屋 褶皺─成因 岩層在地下深處受地熱 高 溫影響,使岩層具有 可塑性 ,此時受到壓 力作用,形成有如 波浪 狀的構造,稱為 褶皺 。 褶皺─成因 背斜 中央古老 兩側年輕 向斜 中央年輕 兩側古老 褶皺─分類 背斜 構造(A、 C ):兩翼傾斜方向是相背的,也就是褶皺中的地層向 上 隆起。 向斜 構造(B、 D ): 兩翼 傾斜方向是相 向 的,也就是褶皺中的地層向 下 凹入。 褶皺─分類 種類 兩翼的傾斜 岩層的新舊 (正常層序) 背斜 構造 (A、C) 兩翼 相背 傾斜、 岩層向 上隆起 ( A )中心部分岩層較 老 向斜 構造 (B、D) 兩翼 相向 傾斜、 岩層向 下凹入 ( B )中心部分岩層較 新 褶皺─分布 到山區遊玩,其地表多為森林、草原覆蓋或風化為 土壤 , 不可 見到山嶺起伏便視為褶皺。 台灣位處 聚合 性板塊交界,在山區的 公路 旁或 河谷 、斷崖岩石裸露處,常可發現褶皺的地質現象。 下盤 上盤 斷層 正斷層 張力作用 ?上盤向下運動 張裂形板塊邊界 ex.中洋脊 逆斷層 擠壓作用 ?上盤向上移動 聚合型板塊邊界 ex.臺灣西部斷層 平移斷層 剪力作用 岩層水平移動 ex.中洋脊的轉形斷層 斷層─類型 類型 應力 岩層的相對運動 正 斷層 張力 上磐 沿著斷層面對 下磐 作相對 向下 移動 逆 斷層 壓力 上磐 沿著斷層面對 下磐 作相對 向上 移動 平移 斷層 水平 剪力 以 水平移動 為主,沒有垂直或 上下 的相對移動 斷層 斷層 * 地球大戲院-- 現正上演 『地球的構造及活動』 『活動著』的地球 地震、火山爆發、滄海桑田 地球是一直在活動、改變的 地球 固體地球的內部構造 研究方法 1鑽探:1968(dsdp)深海鑽探計畫 1985~2003(odp)海洋鑽探計畫 固體地球的內部構造 研究方法 2地震波 地球是分層而不均質的結構 證據:地震波 固體地球的內部構造 地球的構造和雞蛋的構造是相似的。 蛋殼=地殼,由鎂,鋁,鈣組成,密度最小 蛋白=地函,由氧,矽,鎂組成 蛋黃=地核,由鐵,鎳組成,密度最大 地核 地核(Core): ★ 分內地核(inner core)及外地核(outer core)。 ★ 內地核是固體;外地核是液體。 ★ 地核由密度最高的岩石組成, 主要含鐵和鎳。 地球結構圖 岩石圈 海洋板塊 軟流圈 地殼 地函 地函(Mantle) ★ 由岩漿(magma)組成,多為橄欖岩,密度比 地核低,但比地殼高 ★ 上部地函稱為軟流圈,岩漿對流 拖動上層 地殼,造成板塊運動。 軟流圈: 在上部地函,一部分的岩石在特定溫度及壓力下熔融為岩漿,溫度非常高,且具有緩慢流動的特性,稱為軟流圈。 特性: 厚度約200公里 半熔融狀態 有可塑性 會產生熱對流運動 軟流圈的『熱對流』 是板塊移動的原動力 岩石呈熔融狀態(非液態),具可塑性 軟流圈的『熱對流』 是板塊移動的原動力 岩石呈熔融狀態(非液態),具可塑性 噴出火山作用(extrusive volcanicity) 噴出火山作用:?指岩漿到達地表,形成熔岩。 ?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