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古文字中的画和雕.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释古文字中的画和雕

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首發) 張崇禮 北華大學文學院 金文“畫”字多見,其標準形體从从周,如:毛公鼎(《集成》5.02841)、五年師簋(《集成》8.04216)、師兌簋(《集成》8.04318)、四十三年逑鼎、番生簋(《集成》8.04326)、師克盨(《集成》9.04468)。其中的,或省作聿,如伯晨鼎(《集成》5.02816)、小臣宅簋(《集成》8.04201);或變作,如上官豆(《集成》9.04688)、(《古璽彙編》1519)。周,或作琱,如彔伯簋蓋(《集成》8.04302);或訛變作目,如十三年壺(《集成》15.09723);或訛變作田,如上官豆(《集成》9.04688)、(《古璽彙編》1519)。 ,見於甲骨文,作,用作人名或地名;也見於金文,作子簋(《集成》6.03073)。王國維“疑古畫字。象錯畫之形。”王襄以為“古肅字,从乂”。郭沫若先生以為“字當是規之古文”。白於藍先生認為“”並非“畫”字之聲符,當釋為花紋之“文(紋)”。 至於金文“畫”何以从周,吳大澂以為“象手執筆畫于四周”, 郭沫若先生以為“當係以規畫圓之意”,孫常敘先生認為“畫”和“周”聲韻俱遠,“畫”是用象意寫詞法寫成的。 今按:結合現有研究成果,我們認為,“”即“畫”字,象手執筆畫繪之形。象所畫之花紋,金文中類化為“乂”,但並非从“乂”,亦非从爻或矩規之本字。後或訛變為文,應該和“”的“繪畫”義有關,但並不能以此認定“”即“文”字。“畫”字从周,系後加聲符,亦即金文“畫”應分析為从周聲。“畫”从周聲,也可以釋為“彫”,“彫”是“畫”的後起分化字。“”是“畫”和“彫”共同的本字。 爲了證明上述看法,我們打算從“畫”應分析為从周聲說起。 王臣簋(《集成》8.04268):“戈:畫、緱柲、彤沙。”其中“畫”作,為標準的“畫”字。王臣簋所記賞賜物戈及其後修飾語,是西周册命金文典型格式,但一般作“戈:琱、緱柲、彤沙”。張政烺先生認為:“琱畫是兩個字,形義相近而音讀不同,不得通假,此處當是筆誤。”這裡“畫”明顯是通用作“琱”,張先生以“筆誤”說之,恐不妥。聯繫彔伯簋蓋的“畫”从“琱”來看,“畫”應从周聲更加清楚。 《說文》:“斲,斫也。,斲或从畫、从丮。”當分析為从畫聲。《後漢書·文苑傳下》:“非彫非蔚。”李賢注:“彫,斲也。”《禮記·檀弓上》:“木不成斲。”孔穎達疏:“斲,雕飾 。”《淮南子·本經》:“木工不斲。”高誘注:“斲,或作琢。不雕畫也。”《說文》:“彫,琢文也。”琱、彫、雕和琢為同源字。 《廣雅·釋詁四》:“彫,畫也。”《左傳·宣公二年》:“厚斂以彫墻。”杜預注:“彫,畫也。”《漢書·東方朔傳》:“陰奉彫瑑刻鏤之好以納其心。”顏師古注:“琱與彫同,畫也。”《楚辭·招魂》:“雕題黑齒。”王逸注:“雕,畫也。”彫、琱、雕訓為畫,乃常訓。 金文“”主要見於下列用例: 師望鼎(《集成》5.02812):“望肇帥型皇考,虔夙夜出入王命,不敢不不。” 四十三年逑鼎:“雩乃尃政事,毋敢不不井;雩乃訊庶有粦,毋敢不中不井。” 師訇簋(《集成》8.04342):“哀哉!今日〈旻〉天疾畏(威),降喪,德不克,故無承于先王。” 爯簋(《集成》7.03912、03913):“鳧生蔑爯曆,用作季日乙,子子孫孫永保用。” 这些用例中的“”可統一釋為“彫”,讀為“敦”。 何琳儀先生在論述幽脂通轉時,對彫、敦通轉有較詳細的說明,今轉引如下: 《詩·大雅·行葦》“敦弓既句”,正義“敦與彫古今之異”。《文選·兩京賦》引《詩》正作彫。《詩·周頌·有客》“敦琢其旅”,釋文引徐邈音彫。彫,都聊切,端紐;敦,都回切,端紐。彫與敦為舌音幽脂通轉。 對何先生的觀點還可略作補充: 《說文》:“弴,畫弓也。”段玉裁注:“《兩京賦》:‘彫弓斯彀。’薛云:‘彫弓謂有刻畫也。’弴與彫語之轉。”《說文》:“雕,鷻也。” 師望鼎“不不”,,張亞初先生讀為“勔”、白於藍先生讀為勱(或勉),皆正確可從。“”讀為“敦”,當訓為勤勉。《爾雅·釋詁上》:“敦,勉也。”《管子·君臣上》:“上惠其道,下敦其業。”《史記·蒙恬列傳》:“帝以高( 趙高 )之敦於事也,赦之,復其官爵。”四十三年逑鼎“”亦當作如是解。 師訇簋“德不克,故無承于先王”,“”讀為“敦”,當訓為厚。《易·艮》:“敦艮,吉。”孔穎達疏:“敦,厚也。”《老子》:“敦兮其若樸。”河上公注:“敦者,質厚。”《孟子·萬章下》:“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寛,薄夫敦。”“德不克敦”即德不克厚。敦德、厚德之說典籍習見。《論衡·恢國》:“皇帝敦德,俊乂在官。”《易·坤》:“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爯簋“用作季日乙”,“”讀為“敦”,盛黍稷器,金文常見。 曾侯乙墓竹簡有“”、“”二字,白於藍先生贊同釋前一字為“畫”的意見,而釋後一字為“文”。網友xhy先生認為

文档评论(0)

l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