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出血 约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倾向 。如牙龈出血、鼻出血、呕血或黑便、皮下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腹腔或胸腔出血等。 淋巴结肿大及其他 颈部、颌下、耳后、腋窝、腹股沟等处淋巴 结可肿大,并有触痛。 约1/4病例有轻度肝肿大,个别病例有黄疸, 60%以上病例有ALT不同程度升高,脾肿大少见。 轻型登革热 表现类似流感,发热不超过39℃,全身疼痛轻,皮疹少或无皮疹,一般不出血,病程短(1~4天)。 流行期间此型病例甚多,由于其临床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或不易鉴别的短期发热,常被忽视。 重型登革热 起病时如典型登革热表现,但在病程3~5天时突然加重,表现为脑膜脑炎的症状和体征 。有些病例出现消化道大出血甚至出血性休克。多于24小时内死亡。此型在临床上不符合登革出血热的诊断。 死亡原因主要是中枢性呼吸衰竭。 无症状感染者 在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的数量可达人群的1/3,只能用血清学方法才能检出,但他们可能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登革出血热临床表现 临床上可分为较轻的登革出血热及较重的登革休克综合征两型。 具有典型登革热临床表现 ,在发热过程中或热退后,病情突然加重 。 登革出血热临床表现 表现为皮肤变冷、脉速,昏睡或烦躁,出汗,瘀斑,肝肿大,束臂试验阳性,严重者消化管或其它器官出血。部分病例脉压差进行性下降,如不治疗,即进入休克,可于4~6 h内死亡。仅有出血者为登革出血热,同时有休克者为登革休克综合征。 并发症 最常见的是中毒性肝炎,发生率约为60% 急性血管内溶血 心肌炎 肝肾综合征 精神异常 急性脊髓炎、格林一巴利综合征及眼部病变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减少 。 血细胞比容 :登革出血热时,血细胞比容增加。 血小板:血小板减少 。 尿常规:部分病例有蛋白尿和红细胞尿。 生化检查 肝功能 血尿素氮(BUN)及肌酐(Cr) 电解质 凝血功能检查 病原学检查 病毒分离 抗原检查 特异性抗体检测 (IgM, IgG) 特异性核酸检测 (RNA) 其他检查 心电图 胸部X线 B超 诊 断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表现:典型病例起病急、高热、全身骨骼关节和肌肉疼痛、明显乏力、消化道症状、皮疹、出血、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束臂试验阳性。 实验室检查 排它性诊断 鉴别诊断 流行性感冒、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普通感冒 肾综合征出血热 钩端螺旋体病 血液系统疾病 败血症 此外,还应与斑疹伤寒、风疹,麻疹、猩红热、药疹相鉴别;与切昆贡亚热相鉴别(在东南亚容易误诊为登革热)。 治 疗 本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采用综合对症治疗。 一般性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中隔离到完全退热为止,不易过早下地活动,防止病情加重。 降温: 高热应以物理降温为主。慎用退热止痛药如水杨酸类药物,对出血症状明显的患者,应避免酒精擦浴;对中毒症状严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 补液 止血 降低颅内压 登革出血热的治疗 以支持疗法为主,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休克病例应尽快输液以扩充血容量,加用血浆或血浆代用品,但不宜输全血,以免加重血液浓缩。 预 防 目前对登革热没有特异性预防措施,根据多年国内外防治工作的经验,控制和消灭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当前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管理传染源: 加强出入境检疫,预防登革热输入 。 要求做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就地治疗。 切断传播途径: 防蚊灭蚊是控制登革热传播的关键。 谢谢! 登革热的临床防治 概 述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热病毒所引起,由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 (flaviviridae) 中的黄病毒属(flavivirus)。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主要临床表现:突起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部分病人有出血倾向。 流行广泛,呈世界性分布。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发生大流行,我国广东、海南、台湾等是登革热流行区 。 病 原 学 病原体: 登革病毒 黄病毒科 (flaviviridae) 中的黄病毒属(flavivirus)。 病毒一般生物学特性 形态学 电镜下呈哑铃状、棒状或球形。 直径40~50 nm。 病毒颗粒由三部分构成 包膜 衣壳 RNA DEN理化性状 登革病毒对热敏感,60℃30 mi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