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可控因素分析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可控因素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NVAP)发生的可控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取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2013年2月-2016年3月中山市博爱医院NICU诊断的42例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呼吸机治疗时间≥48 h的病例,根据胎龄1∶1配对形成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多因素Logsitic回归结果显示,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是NVAP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中山市博爱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 1.2.1 纳入标准 入选研究组均符合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诊断标准,本组NVAP的诊断结合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CDC)和美国国家医疗安全网络(National Healthcare Safety Network,NHSN)制定的相关标准[5],即MV治疗48 h后符合下列条件:(1)至少连续2次胸部X射线摄片发现新的或呈进行性加重渗出、实变和肺气肿。(2)临床表现至少符合下列任3项:①体温不稳定(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②白细胞计数170 次/min)。(3)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呈阳性(MV治疗前已有肺部感染者,MV治疗前后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结果不一致)
1.3 方法 (1)气管插管操作,所有诊断NVAP病例,根据患儿体重选择导管管径,均选择经口插管[6,18],远端位于T1~2水平,气管插管术按无菌操作原则,根据操作者工作年限分组;使用肺表面活性药物均经气管导管给药。(2)呼吸?C使用,主动湿化,呼吸机监测管道无漏气,减少口咽部及胃内容物反流吸入肺部导致NVAP病原学假阳性[7]。(3)呼吸机管路,呼吸机管道、湿化器、探头接口,经严格清洗后干燥经环氧乙烷灭菌[8]
1.4 病原学检查 所有诊断NVAP患儿均有下呼吸道分泌物采样送检,若在MV治疗前已有肺部感染,常规采集痰标本送检,MV治疗48 h后再次送检。病原学检查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1.5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儿于上机前进行床旁胸部X射线摄片检查。上机后立即检查,当拟诊为NVAP时立即给予复查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α入=0.10,α出=0.10),计算OR值及95%CI,P0.05);研究组使用PS的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68 h的新生儿发生NVAP的风险增高)(P=0.038),见表2
2.4 NVAP病例病原学培养结果与抗生素使用强度 抗生素使用强度对病原学培养阳性结果有重要影响 (字2=16.399,P 参考文献
[1]疏恒,韦红,李洁,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4,10(4):487-492.
[2] Tan B,Zhang F,Zhang X,et al.Risk factors for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in the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a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J].Eur J Pediatr,2014,173(4):427-434.
[3]刘汉楚,鲍连生,卢珊荣,等.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6):3517-3520.
[4]常明,?罾颍?顾绍庆.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0,25(2):105-106.
[5]本刊编辑部.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简介[J].应用预防医学,2002,8(1):4.
[6]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等.实用新生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926-927.
[7]谭薇,郭桂芳,王乐强,等.早发性与晚发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学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5):524-526.
[8]邓庆萍,谭南,叶永青,等.新生儿呼吸机管路细菌学监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8):875-877.
[9]王坚英,张丽英,沈彩燕,等.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6):3986-3987.
[10]张德双,陈超,周伟,等.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