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近代名人的教育思想与科举改革
岳麓书院 刘觅知
1840年以后,科举制度在内忧外患的冲击下,处在风雨飘零之中。为挽救这一制度,清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在这一改革过程中,近代一些名人的教育思想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列举一些名人在科举改革方面的思路及作用进行分析。
一、科举改革的必然性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绵延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曾起到重要的作用,西方学者曾认为它是最具形式理性、平等精神和个体主义色彩的制度。如果说,科举制度是适合古代中国国情的产物,并对维持漫长的封建帝国的超稳定起过积极作用的话,那么,到了近代,随着中国自身社会结构的演变及“ 中外会通之天下”的形成,它日益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当然科举制度为世诟病,主要是在于科举流弊而非制度本身。
中国社会进入近代以后,西方殖民主义对华侵略不断加深,资本主义的科学文化渐次东进,同先进的文化教育制度相比,中国科举教育考试制度的重仕轻学,不切实用的弊病日益明显暴露出来,许多主张教育革新的人士对钳制思想、摧残人才的科举制度普遍表示不满。从19世纪60年代起,伴随洋务运动的兴起和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先后发表了改革科举制的论著,维新志士和洋务派大员纷纷上疏清廷,企图把变通考选之制的理想付诸实践。1895年甲午战败,国人痛心疾首,救亡图存的神圣召唤,使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为杰出代表的维新志士醒悟:政治制度不如人乃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在寻找中国“富强之原”时,维新志士不约而同地将眼光盯住教育,将变科举、兴学校视为中国救亡之道、富强之本。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企图融合中西,调和新旧,同时提出了详尽的改革科举制内容的建议。这些思想家们的努力首先让清廷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然后废除了八股文,并最终导致了1905年9月2日科举制度的彻底废止。
二、近代名人的教育思想与科举改革
在改革科举制度的过程中,冯桂芬、张之洞、李鸿章、梁启超、康有为的思想和活动是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现逐一进行粗略介绍和分析:
(一)
19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西方殖民侵略的日益加深,清代统治岌岌可危,改革科举选拔人才也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关注。这一时期,科举改革的倡导者以冯桂芬最具有代表性。冯桂芬是道光庚子科探花,对晚清科举有深刻体会。他认为科举制度是统治者“意在败坏天下之人才,非造就天下之人才”而设立的,因此必须改革科举。1861年,冯桂芬撰成著名的《校邠庐抗议》一书,提出了采西学、办学堂、改科举,以启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一系列初步构想。在书中指责科举制度“其术为唐宗英雄入彀之术,其心为始皇焚书坑儒之心”,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他主张在保存科举制的形式下,加进西学的内容,提出从县、府试到会试都考经解、策论、古学三场。他还提出“特设一科以待能者”,凡学习西方技术能造出与西方相等产品的,可赐以“举人”;能超过西方的,可赐以“进士”,采西学与改革科举构成了互济并进的配套改革方案。⑴
(二)
出身科举的张之洞也算得上科举致仕的幸运儿,八股文自然是当时他入仕的“敲门砖”,然而历史辩证法常常让人难以预料,张之洞年少时孜孜以求的入仕“敲门砖”,正是他晚年积极主张废除的八股取士制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张之洞提出“改考试诗赋小楷之法”。他指责八股文“纤巧苛琐浮滥,不能阐发圣贤之义理”,必须改革。他建议以后科举应以实学实政为主 。清政府接受建议,明令“嗣后一切考试均以讲求实学实政为主,不得凭楷法之优劣高下,以励硕学而黜浮华”。这是废除科举的第一步。⑵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五月,与刘坤一联合上书,请求递减科举取士名额。在这个《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中,提出:“考生断不致因改章而阁笔,科场更可因改章而省费,而去取渐精,学业渐实,所得人才故已较胜于前矣。兹拟将科举略改旧章,令与学堂并行不悖,以期两无偏废;俟学堂人才渐多,即按科递减科举取士之额,为学堂取士之额。”⑶直至科举完全被废除。但他在与张百熙、荣庆联合上疏的《奏请递减科举注重学堂折》中指出,当前“并非废罢科举,实乃将科举学堂合并为一而已”。⑷最后在张之洞、袁世凯等人多次请求下,清帝于光绪二十一年(1905年)九月宣布“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从此科举考试完全废除,封建时代旧教育制度在形式上也宣告结束了。
(三)
李鸿章在近代属于屡遭世人唾骂,却又是不可争辩的对中国近代发生过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作为晚清统治集团的中心人物之一,他早年既业八股以及科第,深知八股之害。他认为改革八股取士制度,造就人才,“实为中国自强根本”。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科举改革思想经历了逐步发展过程,从19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他的侧重点只在于改革科举内容,而不是否定科举制度本身。
18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