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评剧的发展脉络.doc
浅谈评剧的发展脉络 评剧于1909年诞生在唐山小山下坡的永盛茶园,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了。评剧以唱工见长,唱词浅显易懂、吐字清晰,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表现形式活泼、自由,尤其善于表现贴近当代人民群众生活的家常伦理,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因此在全国城乡都有大量观众。 “评剧”艺术起源于莲花落(也叫冀东秧歌戏)。“莲花落”也叫棉花落、年欢乐。顾名思义就是农民在农闲时或过年期间以秧歌戏形式自娱自乐的一种文娱表现形式。它分单口、对口之称,后在大户人家的婚丧嫁娶、生日满月时作为一种庆祝或挽祭活动的娱乐表演,来赚取些许钱财。单口莲花落是以单人打着竹板演唱,主要以唱“太平调”“数来宝”“十不闲”等为主,有酬神、婚丧中的喜歌和挽歌。对口莲花落则由两个人对口演唱,且歌且舞。从文学剧本来讲,是叙事体(第三人称)与代言体(第一人称)相间运用,似戏非戏的结构形式。剧本除安排独唱、对唱和间奏曲外,已出现了对白、宾白的形式。从总的表演形式看,对口莲花落以对唱见长,并形成一定套路。 由于莲花落越来越受冀东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很快在农村普及。田间劳作的男人、炕头做针线的姑娘、烧火做饭的婆婆媳妇,几乎人人都哼唱着“莲花落”。因此,唱莲花落逐渐成了一种职业性的表演技能,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演出的剧目也越来越多,演出市场迅速扩大。约在清光绪年间(1875年)出现了许多职业性的莲花落班社。莲花落班社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对口莲花落急速向拆出小戏过渡。其主要标志为:剧本结构、声腔音乐、表演形式、服饰、伴奏乐器以及演出方式上,均起了显著变化,在剧本结构上,由原来的叙事体过度到代言体、第一人称的结构形式。即按本班社主要演员的特长,将长篇历史小说、民间传说、神话、传奇、曲艺等作品其中一部分情节拆出来,编成小戏演出,谓之为“拆出小戏”。 1908(光绪三十四年)年,清光绪帝、慈禧太后相继驾崩,百姓戴“双国孝”,全国禁止文娱活动二百天。因此,莲花落班社纷纷解散。唯有滦南县的成兆才和任连会(月明珠之父、老秀才)、杜知义(金菊花)、张化文、张德礼、侯天泰、张化龙、刘春生等评剧创始人和第一代评剧演员们聚集在滦县吴家坨张德礼家中,对拆出小戏进行了大胆改革。他们先从剧本改革入手,成兆才这位农民出身的天才艺术家,在任连会先生的具体帮助下,在短短的几个月内,竟改编出了具有本剧种特色的大型剧本《告金扇》《六月雪》《马寡妇开店》《秦雪梅吊孝》《刘伶醉酒》等多出大戏。大剧本的出现促进了各行当的衍生和声腔音乐的发展与改进。他们又在唱腔上进行创新,在保持莲花落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吸收了河北梆子、乐亭大鼓、滦州皮影的板调,使不同行当具有各自的唱腔特色。1909年(清宣统元年)正月,以成兆才、任连会、张德礼、张玉琛、张彩亭等人为首的“庆春班”,在滦县吴家坨亮相演出《告金扇》《刘伶醉酒》等剧目时,获得巨大成功。 1909年初唐山市开明绅士王永富为满足日益增多的产业工人和底层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在唐山铁路南厂工人的帮助下,在小山下坡建起了“永盛茶园”。茶园交由其子王凤亭经营,王凤亭任经理。王凤亭于当年4月(农历三月初三)茶园竣工开业之际,邀请成兆才的“京东庆春平腔梆子班”来茶园常驻演出,大家把“莲花落”改称“唐山落子”,又叫“平腔梆子”。从此,“评剧”这个新兴剧种诞生了。农历三月初三,也就被定为评剧的诞生日。 由于唐山落子影响日益扩大,“唐山落子”迅速从唐山走向了天津、东三省各地。当时的落子班全是男演员,摆脱迂腐之见首开评剧招收女演员先河的是南孙班主孙凤鸣,他于1912年在天津招收李金顺、花连舫、白玉双到大连岐山戏社。女演员的加入,使评剧舞台更加色彩斑斓,她们竞相取长补短,创出以李金顺、白玉霜、刘翠霞、爱莲君等人为主的评剧四大流派艺术。尤其评剧皇后白玉霜把评剧带到上海的舞台以后,唐山落子有了“评剧”的名字,银幕上也出现了第一个评剧艺术片――《海棠红》,评剧电影艺术片的出现,轰动了大江南北,再次扩大了评剧的知名度,使评剧事业达到了兴盛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评剧流派艺术犹如雨后春笋,出现在我国评剧舞台上,新凤霞一曲喇叭牌子――“巧儿我自幼儿……”风靡神州大地,小白玉霜一段“小酸枣”响彻华夏故园,韩少云的“鸟入林鸡上架”倾倒全国评剧观众……评剧艺术生命力之强健旺盛、观众基础之深厚宽广、演出境况之火爆炽热,是其他兄弟剧种难能与之相比的,评剧一跃成为仅次于京剧的第二大剧种。一时间,评剧在全国开花,各地都建起了评剧团,甚至连少数民族地区都成立了评剧团。评剧走向了鼎盛时期。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我国文艺呈多元化发展。流行音乐的盛起,外来文化的引进,尤其电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