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苗族古朴纺纱织布加工秘籍.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广西苗族古朴纺纱织布加工秘籍

广西苗族古朴纺纱织布加工秘籍   摘 要:在广西,各少数民族的语言各有特点,风俗迥然不同,服饰异彩纷呈。就融水苗族自治县而言,其内部不同支系的苗族文化也各有各的文化特点。在最能直观表现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服饰上,苗族的上百个支系,就有上百种服饰,苗族服饰手工艺――古老且尚保存完好的纺织制作技艺是其精华荟萃。一年的支教生活让笔者有幸了解当地古朴的纺纱织布加工方法 关键词:苗族;手工艺;纺纱 苗族古朴的纺纱织布,这对于融水县香粉乡雨梅屯的苗族人来说,是家家户户的妇女都会织的,而且技术操作也很熟练。尤其是纺纱,小女孩从7岁就开始学起,这门技术是作为衡量一个女子的聪明与勤劳的准则,所以当地的妇女人人都会。清朝《开化府志》《广南府志》,民国《马关县志》《邱北县志》都记载有苗族妇女“能织苗锦”之句 但纺纱织布源于何时却无法考证,因为过去苗族人只有语言图案,没有文字。笔者有幸走进这个充满智慧又淳朴的地方,了解了纺纱织布的工序,它主要分为:纺花、组纱、放纱、理纱、织布。纺花,其工序有二:一是弹棉花,二是纺纱 弹棉花。人们将从地里摘得的毛棉花收拾干净,并晒干,然后用踩压机进行踩压,棉籽和棉花自然分离,棉籽落在地上,棉花集在布袋里,后把布袋里的棉花拿到弹花机去弹。把棉花弹好后,就用搓板把弹好的棉花搓成棉条,便完成了弹棉花这道工序 纺纱,苗语叫“拧你”。人们把弹好的棉花搓成棉条后,便用纺纱机进行纺纱。经过人工昼夜慢慢地纺,纺出数十个小个头纱团来,然后把这些小个头纱团集中起来,为组纱作准备,至此,纺花工序也就完成了 组纱。其工序分五步进行:网纱、浆纱、倒纱、放纱、理纱 网纱。就是说通过人工用网纱器(苗语叫“领花”),把小个头?团中的纱线连接起来,卷在网纱器中,并按照要求来卷。每卷好一个就从网纱器上摘取一个,成为大的框纱圈。然后把这些框纱集起来,以便浆纱,这种做法,苗语叫“得贺” 浆纱。当人们卷好框纱圈后,选个晴朗的天气把这些框纱圈放进温度适当的米汤锅子去浆,这种做法,苗语称“将贺”,把框纱圈浆好后,将其放在院坝竹竿上晒。人们一边晒,一边用手上下扯,目的是使纱线匀称,同时,也让浆纱干得更快。把框纱圈浆好晒干后,再把这些晒干的浆纱圈集中在一起,以便倒纱 倒纱。苗语叫“姜贺”,即将浆好的框纱再用网纱器把这浆倒在积纱器(苗语叫“虽贺”)上,通过人工操作,把框纱线集在机身上。每卷完一个,连同器件一并置放在一处,共卷得10个后,把这10个集中起来,倒纱这个工序就完成了 放纱线,即牵(拉)纱线,就是说把积纱器上的纱线牵放在放纱器上,这种做法,苗语称“夏导”。人们经过网纱、浆纱、倒纱这几道工序后才放纱线。其操作程序是:首先把木纱架安放在房屋的走廊中,这木纱架子由两根锉有尖木头的凳子和一根长1.6丈的木棒组成。木棒把这两根凳子分别穿在两端,成为木纱架。这木纱架有一端另锉有两根3尺长的竖木棒,用来接收纱线。在安放木纱架的同时,一并把10个积纱器放在走廊的座枋上,并在座枋的上方挂上一根穿有10个孔的竹扁,然后把积纱器上的纱线头分别穿在竹扁的各孔中,并把这10根线头集成一个线头。一切安排就绪后,由两个人来操作,一人握住积纱器上的纱线头,并顺着木纱架牵(拉)来回走动,把纱线卷在木纱架两头的木尖上;一人在安有两根竖木棒这端,专门接收纱线,并把纱线纽卷在竖木棒中,每接收一次纱线就往竖棒纽卷一层。两个人经过几个小时牵(拉)来回走动和接收卷线后,座枋上那10个积纱器上的纱线牵(拉)结束。把积纱器上的纱线牵(拉)放在木纱架后,人们再把梳纱器(宽5寸,长1.4尺,苗语叫“页导”,480个眼子)安在竖木棒中,并用勾针把纱线从梳纱器眼子里勾出,让纱线头露出。勾完之后,就叫邻居妇女们来帮忙,人们到齐了,才小心翼翼地从木梳纱架上取下来,并用一对长约2尺的竹竿(苗语叫“量康”)把纱线夹稳,以免松散。把纱线取下来后,并把装有梳纱器这头纱线安放在机心中,同时把纱线放长,再挑选一位老练的妇女来背织布机(苗语称“怂导”)的机心,掌握机心线上的运转。一切安排妥当后便进行操作,大伙用梳子梳理纱线,梳好一节,背机心的人就卷一节。经过几个小时的梳理,把纱线卷装进机心中,放纱线这道工序也就完成了 理纱。人们把纱线卷装进机心后,再把隔纱器(苗语叫“柱导”)安在机心上,然后再对机心上的竹竿、梳纱器等进行整理。整理完毕后,转入理纱,理纱只需两个人,一人理纱线,一人撑勾针。理纱的人把线头理好后就递给勾线头的人。两根线头递一次勾一针,需要几个小时才能把线勾完,组纱这道程序的最后一道工序也完成了 织布,苗语叫“诶导”。人们把织布机机心上的纱线理好之后,便将其安放在织布机后半部,把竹竿、梳理器、隔纱器等器件(含纱线)移到前半部。然后,对织布机的各个器件进行修整,一并把穿梭器(苗语称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