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柴西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含油凹陷
构造特征与勘探领域
沈亚* 李洪革 管俊亚 王云波 陈海清 李艳明 王光华 屈燕薇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地质研究中心,河北涿州,072751)
沈亚,李洪革,管俊亚,王云波,陈海清,李艳明,王光华,屈燕薇. 柴西地区古近纪—新近纪含油凹陷构造特征与勘探领域.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2,47(增刊1):100~200
摘要 受新生代东昆仑造山带构造活动的影响,柴达木盆地柴西地区构造变形强烈,分区性明显,可划分为东昆仑山前压扭冲断带、茫崖凹陷(浅层为英雄岭反转构造带)和大风山凸起三个构造单元。该区古近系—新近系高原咸化湖盆油气总资源量约为25×108t,有效烃源岩占同期湖盆面积的53%,为一典型的富油气凹陷,剩余资源量丰富,勘探潜力大。根据富油气凹陷的勘探理念,结合勘探程度及勘探技术现状分析,提出英雄岭反转构造带、柴西南地层岩性、阿尔金山前盆缘古隆起和茫崖凹陷及周缘致密油(气)藏为下步勘探的四大领域。
关键词 柴西地区 古近系—新近系 含油凹陷 英雄岭反转构造带 构造特征 勘探领域
中图分类号:P631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东北缘一个重要的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发育三套互不叠置的烃源岩,即柴北缘侏罗系煤系烃源岩、柴西古近系—新近系咸化湖泊泥岩烃源岩和柴东第四系未熟湖相泥岩烃源岩,形成了三大含油气系统[1]。柴西古近系—新近系含油气系统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夹持于东昆仑与阿尔金山之间(图1),面积约为2.8×104km2,是青海油田油气富集区和原油生产基地。本文基于柴西地区构造特征研究,通过与我国东部渤海湾盆地含油凹陷对比后认为,柴西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含油气系统为一典型的富油气凹陷,勘探潜力巨大,并按照“富油气凹陷”的勘探理念,结合勘探程度及勘探技术现状分析,指出了下步勘探领域。
2 柴西地区构造特征
受新生代东昆仑造山带构造活动的影响,柴达木盆地柴西地区构造变形强烈,断层和断层相关褶皱成排、成带发育,由于边界条件、基底性质和沉积物岩性组合的不同,柴西南区、中部和柴西北区构造特征明显不同,可划分为东昆仑山前压扭冲断带、茫崖凹陷(浅层为英雄岭反转构造带)和大风山凸起三个构造特征迥然不同的构造单元(图1、图2)。
柴西南区(Ⅺ断层以南至山前断层)为东昆仑山前压扭冲断带,以基底卷入型厚皮构造为主要特征。向北逆冲的NW向山前断层、昆北断层、阿拉尔断层和XI号断层具有同沉积压扭断层性质[2],是该区的主干断层,延伸长、断距大,并具有叠瓦逆冲断层的特点,与北倾的昆南、XIII号、红柳泉等反冲断层联合控制了褶皱带的展布。另一组为近SN向(或NNW向)的次级断层,如Ⅲ号断层、绿东断层,断距和延伸长度都较小。东昆仑山前压扭冲断带现今呈现出褶皱隆起带与凹陷斜向排列、相间分布的构造格局[3],是左行压扭应力的产物。勘探上一般把4个正向褶皱隆起带称之为昆北断阶带、跃进斜坡、乌南斜坡和红狮斜坡,其中昆北断阶带靠近山前,抬升较高,残留地层较薄。
图1 柴西地区深层T6构造纲要图(a)和中部浅层T2′构造纲要图
I-1:昆北断阶带;I-2:跃进斜坡;I-3:乌南斜坡;I-4:红狮斜坡;II-1:狮子沟-英东构造带;II-2:干柴沟鼻状构造带;II-3:咸水泉—油泉子构造带;III-1:南翼山—大风山构造带;III-2:尖顶山构造带;III-3:尖北构造带;III-4:东坪—碱山构造带
图2 柴西地区地质结构剖面(剖面位置见图1)
E1+2:路乐河组;E31:下干柴沟组下段;E32:下干柴沟组上段;N1:上干柴沟组;
N21:下油砂山组;N22:上油砂山组;N23:狮子沟组;Q:七个泉组
柴西中部垂向上分层性明显,深层为古近系基底卷入的冲断构造,浅层为晚期受盖层滑脱断层控制的断层相关褶皱,“薄皮构造”发育,构成复杂的构造组合[4,5],滑脱层位于下干柴沟组上段巨厚的含膏盐泥岩内。由于该区长期位于沉积、沉降中心的茫崖凹陷附近,晚喜山—新构造运动才形成现今纵横沟壑、悬崖峭壁的年轻山地,因此也可称之为反转构造带。由南向北发育三排构造,即狮子沟—英东构造带、干柴沟鼻状构造带和咸水泉—油泉子构造带,其中南带狮子沟—英东构造带分段性明显,西段为NNW向的狮子沟—游园沟背斜带,东段为NW向的油砂山—英东背斜带。
柴西北区的阿尔金山前为大风山凸起,由一系列背冲断层控制的长轴背斜组成,并具有向北西方向发散、向南东方向收敛的右行压扭构造特点,由南向北包括南翼山—大风山、尖顶山、尖北、东坪—碱山等四个构造带。大风山凸起与一里坪凹陷以坪东断层为界。
整个柴西地区的构造形迹以NW或NWW向为主,反映了整体的构造格局主要受东昆仑构造体系影响,其中成排、成带的褶皱构造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