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王国维之“意境”说.pdf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王国维之“意境”说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cr7年第2期 浅论王国维之“意境”说 姜洪真 (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摘要】“意境”或“境界”是王国维美学体系中的重要范畴。其中,“隔”与“不隔”,“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写境” 与“造境”是这一范畴的重要问题,值得深入地研究。 [关键词】意境;境界;隔;不隔 ’ [中图分类号]1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07)02—0143—03 “意境”或“造境”是王国维美学体系中的重要范畴。王 着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观察、体验,又很快将表述物理空问的 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大谈“境界”是有其根底的,在“境界”这 “境”用来表述人们的心理空间,首见于《淮南子·修务训》: 一范畴中,“隔”与“不隔”、“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写境” “君子有能精摇摩监,砥砺其才,自试神明,览物之博,通物之 与“造境”等问题,值得深入地研究。 壅,观始卒之端,见无外之境,以逍遥徜徉于尘埃之外,超然 独立,卓然离世,此圣人之所以游心。”[2](嘞)这无外之境实 一、“境界”、“意境”之辨 是“圣人”将天地万物的客观外境转化为心理空间之“境”。 “境界”(或意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并不是王国维第一 此后,“境”用于表述人的心理空间已是多见。《世说新语·排 次提出来的。意境说在唐代已开始形成,到了明代和清代, 调》中说:“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人问所以,云:‘渐入佳 “意境”和“境界”作为美学范畴,已经相当普遍地被人们使 境’。”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论及魏晋玄学得失时说: 用。仅就清代来说,如张岱、金圣叹、王夫之、叶燮、李渔、石 “动极神源,其般若之绝境乎?”将“境”、“境界”引进诗的领域 涛、沈德潜、袁枚、况周颐、梁启超等人的著作中,都使用了这 是在唐代,当时很多佛学文献中大量使用,从物理空间到心 一范畴。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有“境界”一词的达十三 理空问的转换,从客观到主观的转换,“境界”开始发生质的 处,“意境”仅一。那么王国维使用“境界”与“意境”这两个概 变化。这种变化到王昌龄将它引入诗的领域逐渐明显。王 念含义有无区别?为什么大谈“境界”而鲜言“意境”?对这 昌龄的《诗格》中提出了著名的“诗有三境”。为了区别“意 两个问题的回答,是研究王国维美学思想所不能回避的。 境”和“境界”,“诗境”理论有三方面需要把握。第一,以“境” 关于这二个概念的涵义,一般言之,“意境”只用于艺术 为本位,明确了客观物境的存在,诗人首先要将外境向内心 作品,适用于艺术审美领域,而“境界”则不仅用于艺术作品, 转化,外观“泉石云峰之境”,“神于此心,处身于境,视境于 也用来指外界和人心中的审美对象。《人间词话》中说:“境 心”,即“心中了见”,于是有了与外境相映发的内心境界。此 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P1㈣“古 刻尚是由外而内,诗人作诗,是要将自己的心境对象化实现 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嘞) 于诗篇之中,“然后书于纸,会其题目。山林、日月、风景为 此处所言“境界”,已经超出文学艺术的范围,同“意境”在内 真,以歌咏之,犹如水中见日月。”【3_】(瞄5’此段话讲的是由内 涵上不可等同。为了对这两个概念加以辨析,有关学者通过 心而外化为诗之境,王昌龄说:“文章是景,物色是本,照之须 严密论证,已得出较为科学的观点,可以概括如下:首先从语 了见其象也。”…瞄1)客观外物之境是诗境之“本”,诗之境则 源学的角度加以考察。在中国美学史上“意境”说建构之前, 如倒映在水中的映像。由物理空间之境转换为心理空间之 古代文籍早有“境界”这一范畴的提出。如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