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自+由,就是对何谓正确不那么确定的精神.pdf

柴静:自+由,就是对何谓正确不那么确定的精神.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柴静:自由,就是对何谓正确不那么确定的精神

2011年10月23日 21:37 柴静:自由,就是对何谓正确不那么确定的精神 2011-10-08 09:01:45 来自: 蓝调共和 (批评不自由,赞美无意义) 批评官员的尺度的评论 None 原地址/s/blog_48b0d37b0102dvtf.html 1 2008年5月,中国青年人正在发起一场ANTI-CNN运动。有一个CNN的白人评论员用“goons and thugs”来形容中国人。 当时我在美国,遇到一位美国国务院一个官员,谈起此事,他苦着脸 “这个人也常常辱骂我们” 旁边他中年同事说“那是个让人恶心的人” 小胖子补了一句:“不过他不代表白人,也不代表电视台,他只代表他自己” 我说,你们为什么要忍受他? 他顿了一下,很无奈的神色,说“但这是宪法给他的权利” “那你们干嘛还干这个活儿?”我笑。 他也笑“因为神经粗”. 杜鲁门总统当年写信给家人抱怨,说他被新闻界折磨,纠缠,除了一忍再忍,无法可想,但最后他说 “扛不住热,就别进厨房。” 2 看安东尼·刘易斯这本书,才知道,美国走到这一步,走了很长的路。 这是一个在 1800年之前还有《防治煽动法》的国家,“撰写,印刷,发表或出版任何针对联邦政府或 者总统的不实之诩,诽谤和污蔑之词,意图损害政府,国会,总统声誉者……”最高判处两年徒刑,这 个法律出台后的三年中,有十三人被捕入狱。 这样一个国家里,一个被公开辱骂的官员能够说“这是他们的宪法权利”,要靠多年形成的社会共识和 文化经验。何帆翻译这本书,就是因为,《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是一个重要转折点。 1960年3月29日,南方民权运动正在紧要关头,马丁路德金的支持者们在《纽约时报》刊出了一份政治 宣传广告,指责官员们正采取非法手段破坏民权运动,但文中对事实有所夸大,增加了金被逮捕的次 数、修改了虐待事件的具体细节。 这则广告没有指名道姓,但还是激怒了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警局负责人沙利文,他认为这则政治广告 极易让人认为他就是其中所指的“南方违宪者”,就起诉《纽约时报》有诽谤罪,要求赔偿50万美 元。 两审失利后,几乎已到绝境的《纽约时报》,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 1964年3月9日九位大法官在“《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以9票对零票一致通过裁决,宣布媒体在 分区 批评官员的尺度 的第 1 页 1964年3月9日九位大法官在“《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以9票对零票一致通过裁决,宣布媒体在 “对错误陈述信以为真”的前提下发布不实之词,应豁免于诽谤诉讼。 我反复看这段判词,这个“沙利文法则”在大洋彼岸的回响,隔了很久之后,以一种微妙的回响传来。 2004 年,我报道《中国改革》杂志被诉案,这家杂志报道了广东的一家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不规范导致 员工利益受损,这篇报道发了之后,杂志社被企业告上法庭,要求赔 590万。依据是这报道有失实之 处,没有正式采访公司,也没有在文章中体现出对公司方有利的观点。调查性报道很容易惹官司,只要 数字或者细节存在争议,被 起诉的可能很大,而在媒体被诉案中,媒体的败诉率在百分之七十以上。 但这次终于赢了,我们采访法官巫国平,他是个三十出头的青年人说作出判决前曾经反复思量,认为报 道在个别地方与现实有出入,但并非严重失实。 他的判决是,“只要新闻报道的内容有在采访者当时 以一般人的认识能力判断认为是可以合理相信为事实的消息来源支撑,而不是道听途说或是捏造的。那 么,新闻 机构就获得了法律所赋予的关于事实方面的豁免权。” 这句话与“沙利文法则”,何等相似。 我问他,为什么在涉及社会公益的问题上,法院更倾向于保护媒体的权利? 他说“这个社会对媒体的容忍的有多大,这个社会进步就有多大,一个文明,民主,法治的社会,都应 当充分发挥传媒的监督作用。” 3 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沙利文法则”的来处,是一点点被笨重的力量从底部拔起来的,直到摆脱最后 一些泥土。 在我看来,能让基座轰然倒塌的,是这本书里一句话,1859年,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在《论自由》中 说到的,“首先,那些被迫噤声者,言说的可能是真理。否认这一点,意味着我们假设自己永远正 确。” 不论在任何意识形态下,假设自己永远正确的人,思想都是单一僵化的。而智慧清明的人,总是意识到 思想是在不断的认识与发展。 1931年,最高法院审理尼尔诉明尼苏打州案,霍姆斯大法官在庭上,政府律师试图用他二十年前的一个 判决,来为打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