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文《仁者爱人》课件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同样的,孔子看到有丧服的人,他要“作”、“趋”,是因为他的心情有了变化; 看到盲人,他会特别严肃起来,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意; 至于看到穿着礼服的人,也是因为别人在进行庄重的祭祀活动中,孔子应该也一样要努力去感受一份庄重的氛围。 所以,将心比心也要表达他的严肃庄重的态度。 孔子对人是以礼行之,那么对物如何呢? 读: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这一章是记圣人取物有度。和他相对的是“焚林而猎、竭泽而渔”。 蔡元培先生写过一副对联是: 异竹不锄当路笋, 伐薪教护戴巢枝。 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我们感受到的孔子,是一个亲近自然万物的圣人,一个心地善良的哲人,我们能充分感受到他对万物生灵的仁爱之心。对照2500多年前的孔子,现代人对动物的凶残捕杀,对自然界的肆意破坏,是值得正视和反省的。 想吃海鲜用钓竿去钓,别一网打尽;想吃野味,射飞鸟,别射杀入巢的归鸟。在华夏文化中,即使天子或诸侯在狩猎的时候,也只能“三驱”,也就是三面包抄,给动物留一条生路,并且遇到的第一个动物不能杀。 总结 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对于家有丧事者、尊贵者和盲者,都应礼貌待之。 同样对万物,也以同等的心对待。 孔子之所以这样做,说明他极其尊崇“礼”,并尽量身体力行,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 ?总之,孔子是用他的“仁”来贯彻他的“礼”,他的礼,不仅仅是几个动作而已,更要紧的是内在的那份情感,那个心。 仁者爱人即要求人人都学会关爱别人。在此我们看到了孔子不管尊卑贵贱,不管是残疾人还是健康人,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他都能做到彬彬有礼,尽量为他人着想。 讨论:孔子的仁和礼 读14.17: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难,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的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 这说明,孔子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关心民生疾苦,始终是孔子的仁爱观。 讨论:孔子的仁和礼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小呀!”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住宅,家臣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人事机构庞大极不俭约,怎么谈得上节俭 呢?”又问:“那么管仲知礼仪吗?”孔子回答说:“国君王宫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府邸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置酒杯的坫台,管仲府邸中也设置坫台。如果说管仲知礼仪,还有谁不知礼仪呢?”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作业本P70)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译文】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人人生而平等,任何人都不是领袖、老板的私财或工具。每一个人都应该干大事业,为国尽忠,为人民尽孝,才是忠义千古。置家庭和大多数人的利益不顾,为领袖、老板个人私利献身,或者枯守昏弱无能之老板,从一而终,这都是愚忠。但凡有志气、有骨气的人绝不会这样做。 愚忠愚孝最有名的两句话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这种极端腐朽、野蛮、反动的思想,是后人的歪曲而非孔孟的本意。 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 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 重点虚词 1.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2.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4.吾其被发左衽矣 特殊句式 1.吾道一以贯之。 2.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3.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4.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 5.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 6.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文言练习四、说明下面句子宾语前置的情况。 (1)于斯三者何先? “何先”,即“先(去掉)哪一个”。 (2)晨门曰:“奚自?” “奚自”,即“从哪里(来)”。 (3)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孰与”,即“与谁”,在古汉语中,这是一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