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第2章第1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docVIP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第2章第1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第2章第1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第一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1.根据课本中的材料,请谈一谈你对“素材是什么”的理解。 [明确] 2.影响作者对素材不同处理的因素是什么? [明确] 3.怎样使素材由零碎的材料成为有机整体? [明确] 4.“中心印象”和使用素材有何关系? (1)素材就是我们遇到某件事或者观察某个事物时得到的印象或感觉,而中心印象就是在所有印象中给我们感觉最强烈的那部分。 (2)“中心印象”决定对素材的使用。写作时,实际只能写出素材中极少的一部分,这部分就是所有印象中给我们感觉最强烈的那部分,因此说,中心印象决定了对素材的使用。 5.读课本P20、P21思考: 罗中立的经验对我们处理写作素材有什么启示? [明确]  技法 所谓“中心印象”,就是在所有的印象中给我们感觉最强烈的那部分。抓住这样的“感触点”,再结合社会现实,从零碎的社会现象中,挖掘人性的共通之处,定会找到与众不同而又深刻的切入点。以下三种方法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1.强化渲染材料的表现和结果部分 (1)一则证明论点的材料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表现,即材料叙述部分;一是结果,即材料分析和判断部分。表现和结果组合起来就能证明论点。而论证的力度,就体现在强化渲染材料的表现和结果两部分。如: “学问”是“问”来的,不问哪来学问?(一陈述,一反问,提出论点,论点的核心是“问”,所以后文应强化渲染的就是“问”的表现及结果)有这样一个故事,山里的先生到水乡做客,朋友请他吃菱角,他竟连壳一起嚼。朋友教他去壳吃,他冒充内行,说连壳吃可清火解毒。朋友问他:“你那里也有?”他回答:“山前山后都有,多得是。”(这是表现,即叙述部分,作者进行了强化渲染:吃菱角不去壳,反说可清火解毒,不问之一。胡说菱角山前山后都有,不问之二。单说其中一点,自然也可证明观点,但讽刺“不问装懂”的力度不够,也即强化渲染不够,但作者“不问之一”之后继续渲染,使讽刺力度进一步加强)这真叫人捧腹。(这是结果,属材料判断,“不问”的人只能制造笑话,因此证明,我们应当多问)学习可不能像这位山里先生吃菱角,既不虚心求教,却又自以为是。(对材料下了判断,还不等于论点就得到了证明,因为材料和论点之间尚属“分立”阶段,准确说,二者的关系虽然已经达到“神合”,但还只是“貌离”状态。这句话恰是围绕结果的分析,在论题“学习”和材料“吃菱角”之间架起桥梁,使论点和材料不仅“神合”,而且“貌合”)人们把“有知识”说成是“有学问”,(这是论证的第二个材料,从人们的习惯看法处谈“问”的必要性)学问学问,学了要问,学与问相辅而行。(对“学问”本身进行解释,也就很好地证明了“学”与“问”的关系)不学无以致疑,不问无以决疑。释其一疑,便长一智。口不常问,心便常闷。(分析“学而问”和“学而不问”的结果,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强化渲染)有人说,孔夫子的学问是问来的。他“入太庙,每事问”,他以“己能问不能”。(孔子的学问,世人皆知,所以作者没有刻意强化“问”的结果,只是强化“问”的表现:一是“入太庙,每事问”,一是以“己能问不能”。说其中之一,自然也能证明观点,但论证力度不够,所以还是多列一个“问”的表现为好。)明朝医学家李时珍踏遍青山绿水,拜师访问,问药农,问长者,问一切有经验的人,(列举“问”的表现,也即强化渲染,三“问”构成排比句式,论证的力度便出来了。至于李时珍在途中如何历尽千难万险,甚至如何遭遇抢劫的素材就不必写了,因为这些素材与“学”“问”无关)虚心求教,终于写出了著名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强化“问”的结果,这是其一)对人类医学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强化“问”的结果,这是其二)所以,学不可缺,问就不可少。 (2)强化渲染“表现”部分:吃透观点重心——然后列举能表现重心的事实、现象、数据等即可。 强化渲染“结果”部分:除了列举各种可能的分析、判断结果外,我们还可以用“升华”结果的方式。 所谓“升华”结果,就是将事情可能有的结果(意义或作用等)合理地扩大、拔高,把事情放到历史、文化、哲学等大背景下去探讨结果,试图将事情与历史、文化、哲学建立联系。如: 原稿:严子陵是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刘秀当了皇帝之后,想请严子陵辅助自己,但严子陵不愿为官。刘秀四处寻找,最后在齐国找到了他。但严子陵不顾光武帝低声下气的恳求,坚持不肯为官,又回到富春江边,继续垂钓耕田。 升华稿:江南文人的一大偶像严子陵是东汉开国君主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刘秀对他的才学人品佩服得五体投地。刘秀做了皇帝之后派人四处打探他的下落,后来终于在富春江畔的茅屋里找到了他。然而高官厚禄丝毫没有动摇严子陵寄情山水的人生理想,他把脚搭在光武帝的肚皮上与他同枕共眠了一晚之后,便匆匆返回富春江畔做与世无争的隐士去了。这是一位高尚的真正热爱山水的人,对世间浮华一无所羡,他像云中之龙一样出没于秀山明水间,使我们只能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