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神经性皮炎【英文名】neurodermatitis.PDFVIP

【疾病名】神经性皮炎【英文名】neurodermatitis.PDF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疾病名】神经性皮炎【英文名】neurodermatitis

【疾病名】神经性皮炎 【英文名】neurodermatitis 【缩写】 【别名】1ichen simplex chronicus;慢性单纯性苔藓;神经性皮肤炎 【ICD 号】I28.0 【概述】 神经性皮炎又名慢性单纯性苔藓 (lichen simplex chronicus),和中医所 谓的牛皮癣、摄领疮相似。是以阵发性瘙痒和皮肤苔藓化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炎 症。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长期搔抓、摩擦和神经精神因素及某些外在刺 激因素有关。 【流行病学】 是一种慢性常见的皮肤中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占皮肤科初诊病例的 2.1%~7.7%。 【病因】 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平衡 失调有关,因患者常伴有神经衰弱、失眠和更年期综合征,每因情绪波动、精 神过度紧张而病情加重或复发。本病与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的 “牛皮癣”, “摄领疮”相类似,如《外科正宗》顽癣中记述的:“牛皮癣如牛项之皮,顽 固且坚,抓之如朽木”。《诸病源候论》摄领疮候记之:“摄领疮……生于颈 上痒痛,衣领拂着即剧云,是衣领揩所作,故名摄领疮也。”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尚不很明确,但长期搔抓、摩擦为本病发病的最重要因素,其他 如日光照射、多汗及其他机械性、物理性刺激因素常促使本病发生。此外,可 能与胃肠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或体内感染病灶有关。 【临床表现】 1.青壮年多见,老人、儿童少见。 2.慢性经过,时轻时重,一般夏季加重,冬季缓解。全部病程可分为 3 期: (1)静止期,表面炎症轻微或缺如,病变局限,境界清楚。 (2)进行期,炎症著明,浸润 明显,皮损扩大,边缘模糊不清。 (3)退行期,浸润轻微,皮损变薄,倾向愈合。 3.从分布的角度,可将该病分为两类,限局性和泛发性。好发部位主要为 颈侧 (图 1)、项部、额部、其次为骶尾、肘 、胭 ,有可见腰背、两髋、外 阴、肛门、腹股沟、眼睑、头皮、四肢等处。常呈对称分布,有可沿皮肤皱褶 或皮神经分布呈线状排列 。 4.初时先感觉局部瘙痒,由于搔抓皮肤迅速呈苔藓化,典型损害为多数米 粒至高粱米大小,淡红色至黄褐色或与皮色一致的圆形或多角形坚硬有光泽的 扁平丘疹,密集成片,表面附少量鳞屑,伴有抓痕、血痂 。皮损 以中央最为显 著,愈近边缘愈轻微,境界不清,时久,由于搔抓刺激皮肤浸润肥厚,嵴沟明 显 。发生于小腿者,时久,表面可呈疣瘤状 。持久性搔抓摩擦胫部或上背部可 引起淀粉物质沉积于真皮,进而分别发展为斑状和苔藓性淀粉样病。长期搔抓 可有感染,如毛囊炎、疖肿等 。 5.患者自觉阵发性瘙痒,夜间尤甚,可影响睡眠、工作和生活。 【并发症】 持久性搔抓摩擦胫部或上背部可引起淀粉物质沉积于真皮,进而分别发展 为斑状和苔藓性淀粉样病。 【实验室检查】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其他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致密的正型角化过度,偶见角化不全,棘层肥厚,表皮突均匀 延长,棘层细胞 内及细胞间水肿,基底层色素颗粒增多,真皮乳头 内胶原纤维 增粗,垂直排列,浅层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散在浸润 。 【诊断】 根据阵发性瘙痒,皮肤苔藓化及本病的好发部位 ,可以诊断。 中医病机和辨证: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情志不遂 ,郁闷不舒,心火上炎,以 致气血运行失调,凝滞于皮肤,日久耗血伤阴,血虚化燥生风,或因脾蕴湿 热,复感风邪,蕴阻于肌肤而发病。 中医辨证分型: 1.风湿蕴阻型 主证:多见于限局性患者。皮损成片,呈淡褐色,粗糙肥厚,阵发性剧 痒,夜间尤甚,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辨证:风湿蕴阻,肌肤失养 。 2.肝郁化火型 主证:多见于泛发性患者。皮疹色红,症见心烦易怒或精神抑郁,失眠多 梦,眩晕,心悸,口苦咽干。舌边尖红,舌苔薄白,脉弦滑 。 辨证:属于肝郁不舒,郁久化火 。 3.血虚风燥型 主证:多见于老年人及体质虚弱患者,皮肤色淡或灰白,肥厚粗糙,常伴有 心悸怔忡,气短乏力,妇女月经量过多等 。舌质淡,脉沉细 。 辨证:血虚风燥,肌肤失养 。 【鉴别诊断】 需和下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6031115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