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改革以来中国涉农信息化政策的范式转移.PDF
带格式的: 边框:底端: (无 框线) 改革以来中国涉农信息化政策的范式转移* 仝志辉 董筱丹** 【摘要】:本文考察了 1978 年以来中国涉农信息化政策的演变过程,认为其政策范式正经历“农业信息化 范式”向“农业与农村信息化范式”的转移;分析了范式转移的动力机制和制约因素;提出新范式的制度 化是未来相当一段时间的政策演变核心。 【关键词】:涉农信息化政策 农业信息化 农业与农村信息化 范式转移 中国涉农信息化政策是中国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梳理并分析中国涉农信 息化政策的范式转移过程。从对当代中国涉农信息化政策范式转移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整个 中国三农领域政策的范式转移的轨迹。同时,它也折射出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的范式转移的主 旨,那就是,贯彻科学发展的政策目标,调动多元的社会力量参与政策制定和执行,注重政 策的人民性,落实以人为本的政策宗旨。 改革以来中国涉农信息化政策的演变 计划经济时期农村的信息工作,利用人民公社高度组织化的优势,客观上能够在当时硬 件技术条件下以最短的时间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服务的是政府决策的内部信息生成和 传播;农业适用技术、优良品种推广和病虫害的防治等方面的重大信息,也得以及时传播。 这一政策范式一直持续到农村改革之前。那时候,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几乎没有,因此还不 能称为农业或农村工作的信息化。其后,随着波澜壮阔的农村变革和城市变革的展开与深入,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采用,农业和农村工作也开始步入信息化。本文分 1978 年至今,中国农业与农村进入信息化进程以来,国家在此方面政策的转变和其中的范 式变化。本节首先分析 1978 年至今的涉农信息化政策的演变。 1.1990 年代以前涉农信息化政策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两个阶段。 1978—1984 年:信息技术初始应用于农业,运用广播网络开始全国农民的农业技术培 训。1978 年起,中国开始在尝试国民经济若干重要领域应用信息技术;经济体制改革—— 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初揭序幕,农业生产仍以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队为 主要单位,但个别地方已开始了家庭分散经营的探索。这一时期的信息化的政策范式仍以延 续计划经济时期模式为主,但是出现了两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⑴1979 年,中国从国外引 *本文研究是作者参加的“中国涉农信息化政策研究”(温铁军教授主持,INTER 公司委托项目)的成果之 一。 **仝志辉: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董筱丹: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2006 级 博士生。 带格式的: 边框:底端: (无 框线) 进遥感技术并应用于农业,并于 1981 年建立了第一个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机构——中国农 业科学院计算中心,开始了以科学计算、数学规划模型和统计方法应用为主的农业科研与应 用研究。这是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的开始。⑵1980 年 12 月 12 日,国家农委、中国科协、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央广播事业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农业部、农垦部、 中国农学会等十家单位联合下发了《关于成立中央农业广播学校领导组织的联合通知》,成 立中央农业广播学校,以利用农村广播网络基本普及的条件,向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实施系统 的农业基础知识教育。但总体来看,这些实践只是现代意义的农业信
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