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客观题赏析文本资料.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歌鉴赏客观题赏析文本资料

一、宿武陵即事(唐)孟浩然(1) 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 岭猿相叫啸,潭影似空虚。 就枕灭明烛,扣船闻夜渔。 鸡鸣问何处,人物是秦余(2)。 注释:(1)孟浩然,仕途比较困顿。(2)人物是秦余:桃花源记中的典故。 问题: 1、下列各项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个是____。 A、“川暗夕阳尽”以景物的光影变幻,写出诗人对暮中江水的印象。 B、“潭影似空虚”则表现诗人对夜色中深潭倒影天光的独特感受。 C、夜猿的蹄声与深不可测的江水表现出武陵之夜的美好。 D、颈联写诗人吹灭蜡烛在夜色里就枕安眠,耳畔传来渔夫的阵阵歌声。 2、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请简要进行分析。 1、选择C。美好应是幽寂。 2、这首诗歌描写了夜泊武陵的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和观感,紧扣桃花源故事,在细腻的写景中着意渲染武陵的神奇色彩和超然物外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赏析:  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川:河流。二句写黄昏时分,血色的残照一点一点隐没到青山后,江流的碧波被暮色笼罩逐渐变成了深黛色,诗人的一叶孤舟,在落日的馀光中收起了帆,静静地停靠在岸边。   岭猿相叫啸,潭嶂似空虚——二句写茫茫夜色中,两岸峰峦清灵空翠,似有若无,山中猿声鸣啼不已,让人心怀难平。   就枕减明月,扣船闻夜渔——就:靠近。二句写夜色已深,窗外一缕月光静静地洒在船上,听到夜间渔夫捕鱼,触动船舷发出声音。    鸡鸣问何处,人物是秦馀——秦馀:秦人之后,即武陵人。陶渊明《桃花源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二 句诗人写鸡的鸣声唤醒了安静的大江和青山,也唤醒了睡梦中的诗人,外面江雾缭绕,诗人隔水问过往的渔人此是何地?渔人们热情地回答这是武陵!    此诗写夜泊,与前面《夜泊宣城界》有共同之处,都是以日暮泊舟和旅程结束作为诗的起点,时间脉络非常清晰。全诗紧扣“宿”字,分傍晚、就寝、鸡鸣三个时 段,从头天日暮天黑写到次日凌晨,在每个时间段选择了最典型的情景来写,每一联都像一个特写镜头,四联组合在一起,历历如画,完整地展示了武阳一带的景 物、民俗和历史,以及自己的见闻和感受,但内容完整,丝毫不见拼接的痕迹。在艺术表现上,诗人从夜间这一时段出发,将感受的重点由视觉转向了听觉。猿啼 声、扣船声、鸡鸣声,在静谧的夜中显得更加清晰,也更显得江夜的安静。夜色为全诗染上了一层梦的色彩,朦胧之中又有一轮明月,澄江万里,读之使人身临仙 境,真是妙不可言。全诗境界纯净,语言自然,仿若自胸臆中流出,无一点尘俗之气,恰如刘辰翁评此诗“随意唱出,自无俗气”。 二、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②,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②三城戍:当时因受吐蕃侵扰,曾在松、维、堡三城设戍。 (1)“海内风尘诸弟隔”一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说明。(2分) (2)这首诗以“野望”为题,请具体说明全诗是如何扣住“望”来写的。(4分) (3)简要分析中间两联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4分) 答案鉴赏 (1)借代。(1分)“风尘”代指战争。(1分) (2)首联写野望时所见的西山和锦江;中间两联写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家国和个人的感怀;尾联点出野望的方式和地点,以及由此引发的深沉的忧虑。 评分建议: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 (3)心忧国事,报效国家;兄弟离别,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疾病年老,有愧国家。 鉴赏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吐蕃在四川边境作乱,作者身居草堂,以“野望”为题,表现了一种感伤时局、忧国忧家、怀念诸弟的沉痛感情。本诗由景入题,忧时忧国,语言淳朴,感情深沉。 诗的首联写野望时所见的西山和锦江景色;颔联由野望联想到兄弟的离散和孤身浪迹天涯;颈联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尾联写野望的方式和对家国的深沉忧虑。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远望苍茫的岷山,终年积雪,松(今四川省松潘县)、维(今四川省理县)、保(今四川省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城都有重兵驻防;近看南郊外百花潭清澈见底,锦江碧水东流,万里桥横跨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海内连年战乱,流落在河南、山东一带的几个兄弟音讯断绝;彼此漂泊天涯,远离家乡,只我孤身一人在此,好不凄楚。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我只有将迟暮之年,交与多病的身躯;在国家存亡的危机时刻,我至今尚未能为国家尽一点绵薄之力。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我独自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世事一天天地萧条,不禁令人神伤。 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西山”在成都西,主峰终年积雪,因

文档评论(0)

hhuiws148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02421430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