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第七单元课文梳理4(教师版)教程.doc

九年级(上)第七单元课文梳理4(教师版)教程.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九年级(上)第七单元课文梳理4(教师版)教程

PAGE  PAGE 11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九年级(上)第七单元课文梳理(教师版) 28.马??说(重点) 一、文学常识 1.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古代用以记???、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灵活,跟现在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3.《马说》是唐代文学家 HYPERLINK /view/2518.htm \t _blank 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 HYPERLINK /view/827266.htm \t _blank 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说”是“谈谈、说说”的意思,题目从字面上解释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二、创作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年~800年)之间。当时 HYPERLINK /view/2518.htm \t _blank 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 HYPERLINK /subview/356383htm \t _blank 董晋、武宁节度使 HYPERLINK /view/221559.htm \t _blank 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三、内容结构 第1段: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指出正因为“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才终被埋没、摧残。第1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第2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是全文表达的主旨。 第2段:揭示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 第3段:抨击了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却大呼“天下无马”的人。 四、中心论点和写作手法 1.中心论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写作手法:托物寓意。 五、主题思想: 本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 六、常考题型 1.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领起全文作用)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其真不知马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全文的主旨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 8.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怀才不遇的人发的感叹):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1.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2.文章最能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3.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14.“伯乐”“千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