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5.第4章印度
第四章
上古印度; 学 习 指 导
学习本章要重点掌握以下五个问题:
1.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概况。
2. 雅利安人国家产生及发展的历史过程。
3.瓦尔那制度。
4.早期佛教。
5.古印度文化。 ;第四章 古代印度
第一节 印度河流域文明
第二节 吠陀时代的印度
第三节 列国时代与孔雀帝国
第四节 贵霜帝国
第五节 上古印度的文化
; 第一节 印度河流域文明 一、自然环境和居民 二、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 哈拉巴文明 ;1、自然环境及特点
◎ 历史地理概念;
◎ 东、西、南三面环海,
北面高山纵横,
只有西北部的
一些山口是比较方便
的对外通道。;◎ 北部称印度斯坦,
介于喜马拉雅山与温德亚山之间,
大河流域:印度河、朱木拿河、恒河;
地势低平。
◎南部德干高原,气候干燥。
; 2、 自然环境对印度文明发展的影响
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印度文明
南部与北部的差异及历史进程
的非同步性。
印度政治分裂多于统一
印度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印度居民成分的复杂
;二、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 哈拉巴文明;2. 概况—进入青铜器时代
特点:古代较为发达的城市文明
城墙、塔楼、街道、浴室和房宅。
农业为主,工商业发展
谷仓、农作物、农具。定居性。
哈拉巴文字——印章文字
2000余件文物,500余文字符号,
尚未解读。;3.未解之谜
◎创造者
土著达罗毗荼人?
外来者苏美尔人?
外来者伊朗游牧民?
◎ 消失
自然灾害?
外族入侵?
◎ 社会性质的无从确定。;第二节 吠陀时代的印度
(前1500——前600年)
一、雅利安人与“吠陀时代”
二、种姓制度
三、婆罗门教
;一、雅利安人与“吠陀时代”
(前1500——前600年)
◎ 雅利安人---高贵的意思---属印欧语系。
南俄草原 → 中亚 → 印度
◎ 吠陀时代 吠陀---知识的意思
婆罗门教经典 “梨俱吠陀”(诗篇)
“沙摩吠陀”(圣歌)
“耶柔吠陀”(经文)
“阿闼婆吠陀”(咒语)
史诗:《罗摩衍那》、
《摩诃婆罗多》。
;◎ 早期吠陀时代——“梨俱吠陀”。
前1500-900年 —氏族部落组织开始解体阶段。
印度河流域。
游牧→农业。
铁器时代。
雅利安人分为9个部落,
部落称“贾纳”;
部落之下是村社,称“哥罗摩”。
军事民主制,部落首领称罗阇。
;◎ 后期吠陀时代——“沙摩吠陀”
“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
前900-600年。
铁器的推广与经济的发展;
国家的产生和种姓制度的形成;
活动区域的扩大
印度河→恒河流域。
;
二、种姓制度
◎ 起源 早期吠陀时代,征服与种族的对立。
雅利安瓦尔那/达萨瓦尔那。
(早期吠陀时代肤色的差异)
◎ 演变 (后期吠陀时代的诸多差异)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亚种姓(阇提)与贱民(旃荼罗)
(孔雀王朝)
;◎ 种姓制度的神化:
梵天之口造婆罗门、
手造刹帝利、
腿造吠舍、
脚造首陀罗。;◎ 种姓的差异:种族差异。
经济地位。
宗教生活。
法律身份。
居住/婚姻/职业。
贱民——“不可接触者”。
;
三、 婆罗门教
1. 开端:萌生于早期吠陀时代简单的自然崇拜
发展到后期吠陀时代完整体系的多神崇拜
——赋予新的社会功能和抽象性质
梵天:世界灵魂的化身。
湿婆:毁灭之神; “五面四臂”的舞蹈形象。
毗湿奴:太阳神;善良与欢乐的象征;
只接受花环作为祭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