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活动民情日记(保康县寺坪镇驻宦家坪村工作队).docVIP

“3万”活动民情日记(保康县寺坪镇驻宦家坪村工作队).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万”活动民情日记(保康县寺坪镇驻宦家坪村工作队)

“三万”活动民情日记 ——脚印印在农户堂屋 温暖留在百姓心中 保康扶贫办驻寺坪镇宦家坪村工作队 姜春阳 温暖的被窝 3月29日,晚10:00,村主任家。 和几位工作队的同志就白天的走访情况进行汇总并就明天的走访活动进行了安排后,走了一天山路的我拖着稍微有点疲惫的身体,躺在村主任家温暖的被窝里面,本以为可以酣然入睡,脑子里却总是涌现“三万”活动开展来的点点滴滴、那一张张朴实善良的面孔一次次浮现在我的眼前……,让我难以入眠。 自3月14日进村以来,我们工作队在办主任李敬宇的带领下先后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群众大会、村级发展规划会,通过“三会”的召开,向广大村民中宣传了“三万”活动目的和要求,消除村民对工作队的误解,争取到了村民对“三万”工作的支持,为我们走访入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上次走访结束后,李主任对宦家坪村的村风、民风,村民??发展、盼发展的渴望深深感动,回来相继召开工作队会,全办工作会,指示一定要以“三万”活动为契机,把宦家坪村底子摸清,找准制约其发展的原因,科学规划,尽我们扶贫部门最大的努力,为当地老百姓办点实事,力争通过我们的努力,给宦家坪村带来变化。今天李主任再次带领我们驻村工作队员进村走访,三组村民张华炳那因工伤躺在床上成了植物人的儿子肖文斌、四组村民马宗青那对解决土地纠纷的渴望……,一个个人,一件件事历历在目,充斥的我的脑海,一种扶贫人固有的责任感、使命感,对贫困百姓那独有情怀,再一次跃然心头。 渐渐有了困意,听说明天要去宦家坪村唯一一个不通路的、走路需要两个小时的黎家坡走访居住在那里的六户人家,期待…… 十九代老屋 3月30日清晨7:30,天气晴朗。 吃过早饭,我们工作队四人在村支两委三名同志的带领下,步行踏上了前往黎家坡的路。清早,迎着春日的朝阳、听着林中的鸟语、闻着阵阵的花香,走在林荫小道上别有一番风味。 昨天听村里同志介绍黎家坡是村里唯一不通路的地方,从村委会出发步行需要两个小时,当时听他们介绍时还以为是村里的同志故意吓我们这些年轻人,给我们开玩笑的,心里还在犯嘀咕哪有那么远。可是随着坡度的上身,道路逐渐变得越来越狭窄,心想传说中黎家坡果然名不虚传,一起的同志们也早已开始气喘吁吁了。走在这只能容下一人俯身行走的山道上,我不禁在想,这样陡峭的高山,这么崎岖的山路,只身一个人行走都略显困难,那生活在山上的人又怎么运送他们的生活物资呢,怎么维持日常生活呢? 上午9:40,走了近两个小时的路,我们终于看到了第一户人家。在两只大黄狗的引导下我们进了院子,这是一户典型的深山农户,三间年代有点久远的土坯房,院墙用竹竿栅起来,看得出主人家很勤劳,黄土的院子收拾的整整齐齐,没有一点杂草。出来迎接我们的是一个看上去年龄在六十左右的老人,他很热情的将我们迎进屋去,女主人慌忙的给我们沏茶倒水。还没等我们开口说明来意,男主人就满带笑容的说“早就听说县里的干部要来我们村走访,我在家等了几天都没有见到人,还以为你们觉得远不来了呢”。我们赶紧解释,省委要求我们将脚印印在每户家中的堂屋里,我们就一定会办到的。 户主叫周明贵,今年63岁,家中除了他和他妻子外,还带着自己外孙女。全家有耕地14亩,去年种了6亩核桃、3亩柴胡、4亩药材,加上退耕还林2500元钱,去年一家人毛收入在15000元左右,基本满足了两口的日常开销。望着有点裂缝的房子,我问周大爷“您这房子应该有些年头了吧”。听到询问,周大爷憨厚的笑笑了说“小伙子,看你的年龄估计还没有我姑娘大,你知道我这房子多少年了吧,估计比你爷爷的爷爷年纪还大呢”。听了周大爷的话,我们工作组的同志都笑了。这时,周大爷起身走到屋檐下,用手指着屋顶的横梁说,“你们看,这样的横梁你们见过吗,这可是两百多年前的了”。通过攀谈才知道,这套房子距现在已经200多年了,到周大爷这辈,已经是19代子孙居住这里了。整个房子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分地方都已修缮过,但房子主体依然没变,有屋顶的横梁和碑文为证。 听到这里,我在惊奇的同时,也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解,在这高山深处,不通路、不通水,生活极度不便,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家族世世代代都住在这里,改革开放这么多年,老百姓的生活也改善了,为什么他们还坚持住在这里呢?带着这些疑惑,我问了周大爷,他苦涩的笑了笑说“小伙子啊,你还年轻啊,不懂我们山里人的无奈啊!并不是我们不想搬,我们也想住到山下的河边,那里方便多了,人也多些,可是现在建房太贵了,我们根本没有那么多钱,听说现在国家政策好,建房还能补贴点。可我们搬下去后,我们就没有地种了,现在住在这里,不管咋说还有几亩地种,我们种点粮食有饭吃,再种点魔芋、药材的换点零花钱,喂几头猪有肉吃了,也能换点钱。我们搬下去了,没有地了,连基本的生活来源都没有了。像我们这岁数了,又没啥技术,你说没地种了我们怎么办啊,连吃饭都成问题了”。 听了周大爷的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