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元散曲中的民歌化迹象.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元散曲中的民歌化迹象.doc

PAGE  PAGE 7 试论元散曲中的民歌化迹象   【摘 要】民歌一系自古有之,至明代则“涌上地面”几成大观之势。宋代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而晚明却人欲“反扑”天理,独树一帜,形成晚明文学革新思潮。学界向来将此间理学以“宋明”并称,元代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而被隐没。然元有“一代之文学”――散曲。作为过渡的一代,其社会思想无疑会对文人创作产生影响――将“民歌精神”渗入散曲。本文试以晚明情形为潜在参考,旨在力图对元散曲与民歌一体之关系作一点梳理认知。   【关键词】散曲;俚俗;民歌化   中图分类号:J8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021-02   任半塘先生《散曲概论?派别》中有云:   就散曲言,梁沈之所谓南词,固绝不足与元人北曲对峙,即冯、施之业,亦承元人余绪,未足以云分庭抗礼也。若明人独创之艺,为前人所无者,只此小曲耳。[1](p1101)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惟散曲继承元代的余绪,犹能振作精神,颇有成就”这一论断与任先生“承元人余绪”之语意味相似。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中认为,明代“文人散曲中时而出现‘小曲’,已是普遍现象”且“文人作小曲已成某种风气”。周玉波师《明代民歌研究》在讨论晚明韵文民歌化问题之时,亦认为“散曲是一极具代表性的案例”。既是“风气渐盛”,自然易形成一种“倾向”。可以想见,明代民歌俚曲对当时文人散曲的渗透,继而有“民歌化”这一趋势。   关于元代文人诗歌与民间小曲的“合流”现象,李昌集《散曲史》这样说道:   元散曲,在文人诗歌系统中,可谓口语化程度最高,其“俚语化”一流(尤其是吟唱风情之曲),直与小曲同类。其中潜映的事实是“小曲”在古代一直兴盛不衰,并对文人诗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2](p406)   遗憾的是,由于元代“‘小曲’没有系统而丰富的资料存世”,无法得知其详,故笔者论题只说“迹象”。而从李昌集所言“元代若干无名氏的散曲――至少其中有相当部分完全可以认作是元代的‘小曲’”可知,民歌在元散曲中确实留下了“印记”。这是本文进行论述的前提,下文对“民歌化迹象”的产生作大概的思路整理。   任先生《散曲概论》语:   只就散曲以观,上而时会盛衰、政事兴废,下而里巷琐故、帏闼?z闻,其间形形式式,或议或叙,举无不可与此体中发挥之者。冠冕则极其冠冕,淫鄙则极其淫鄙,而都不失其为当行也。[1](p1077)   诚如周师《明代民歌研究》中所说,“曲与民歌,是大有渊源的”,散曲与民歌更是有着“天然的联系”。这种内里的共通,在元代特定的文学背景中,使二者的“结合”犹如“金风玉露一相逢”,衍生出散曲这一文学史上的“风流韵事”。当然,元代散曲成“一代之文学”乃多种因素共同促成,但若无民歌俗曲这一“暗流”的“刺激”,散曲的体制终究如何,谁也无法想象。   吴梅先生《南北戏曲概论》云:   金元以来,士大夫好以俚语入词……同时诸调词行,即变为曲之始。①   李昌集认为“这是一个立足于文学本体的敏锐之见,是对散曲文学发源的正确论断”。然散曲并非在元代突然出现,而“民歌时调与文人创作的结合是散曲一体进入文坛的决定性因素”。关于散曲的形成,李昌集道:   从散曲本身形式发展史的角度观察,散曲独特语言形态的形成,乃是民间歌手和文人阶层共同创造的结果,是诗歌的民间形式与文人形式的复合。曲体的散文化语态特征,根源在其母体――民间歌辞。[2](p216)   如果说“文人与民间曲唱的结合是散曲输入文坛的主要途径”的话,那么秦楼楚馆就是二者间最重要的“中转站”。古代文人的周边总少不了歌伎的身影,不独元代如是。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她们或明或暗地让古典文学多了一重韵味。没有那些勾栏瓦舍,里巷俗曲向文人层的扩散会艰难得多。然二者能够结合的深层原因,则离不开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换言之,主要是元代文人地位的改变。   朱经《青楼集序》曰:   我皇元初初并海宇,而金之遗民,若杜散人、白兰谷、关已斋辈,皆不屑仕进,乃嘲弄风月,流连光景。[3](p20)   朝代更替,异族入主。汉家王朝的覆没于文人而言,其耻辱之大几近于“‘祖坟’的被掘”。学界皆云元代无科举,或无正常科举制――“时举时停”。这直接导致文人地位的失落。当此之时,他们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失败者”。从文人到平民,地位变了,心态也就无可避免要变。所谓的“断肠人在天涯”,与其说是游子的慨叹,不如说是有元一代文人的心声。他们失落,同时又不甘心。昔日文人的王国已成“彼岸世界”,他们被逼入了世俗的“此岸”。然而在精神上,他们对传统文人价值的追求和向往却从未停止过。“虽‘俗’而雅,身在世俗,‘心’则避之”,世俗生活从未完全真正融入他们的世界,甚至在内心深处,他们是排斥的。“兼济天下”,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