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学 老有所为.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老有所学 老有所为.doc

PAGE  PAGE 9 老有所学 老有所为   于友先生,已是年逾百岁的老报人。他于1916年2月出生,浙江湖州镇人。1935年中学毕业后,由于家境困难,无力上大学,又由于早年有个当新闻记者的志愿,他考进上海《立报》当练习生,开始了新闻生涯。他当过记者、编辑、翻译、校对主任、副总编辑和主编,离休后还继续为报刊撰稿,关注新闻事业的发展。他在新闻岗位摸爬滚打了半个多世纪,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对新闻事业有着深厚感情的著名老报人。2006年6月,已是鲐背之年的于友先生,编撰《不服老语录》,勉励自己要有终身学习的信念,坚持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他一再表示要继续践行终身学习、老当益壮的精神,总是表现出不自满的谦虚,富有学以致用、有所贡献的雄心。每次我要与于老分别时,脑海中都会不由自主地闪现出这样的疑问:“他终身学习的精神力量源自何方?”这也促使我从于友先生曲折的新闻人生中寻找答案。   一、处处留心皆学问,学习寓于平常中   在新闻生涯中,于友先生善于在新闻实践中学习。他说:“我的新闻业务知识和能力,都是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的。对我来说,报社、通讯社、杂志社都是学校,都是训练班。……我经常面临新的挑战,有时是新的问题,有时是新的技术、新的知识,我只能始终以当学徒的虚心态度,去学习、去克服困难,尽力完成任务。”正因为抱着当学徒的虚心态度,他在做好新闻工作的同时,走上了翻译的道路。他回忆说:“我是个中学毕业生,英文水平不高。1942年,报社需要收录外国通讯社的英文电讯,需要翻译,我受命试译,领导给我以鼓励和具体的帮助,我终于逐步掌握了翻译技术。”当时,于友先生在衡阳《大刚报》编辑部工作,自费买了一本《英汉模范字典》,50年伴随左右,他说,这本书“帮助我逐渐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实实在在是我的一位恩师”。此后,他在翻译工作上便一发不可收,1947―1952年,他又自学俄语,并翻译了美苏书籍达十余部。这使得“于友”作为辞条,被收录进《中国翻译家辞典》。   于友先生虚心向新闻前辈们学习工作经验。他说:“我感到特别幸运的是,多年来有许多杰出的前辈和我一起工作,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当年《立报》集中了一批优秀的记者,他们的工作精神让于友先生大开眼界。尤其是主笔恽逸群坚持真理、艰苦奋斗的精神,使他至今难忘。“在我早年,是他引导我开始学习政治理论。”1938―1940年间,于友先生加入“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和“国际新闻社”。名记者范长江成为他的直接领导,手把手教他写通讯,教他写通讯必须为坚持抗战、团结和进步服务,他受到了坚持政治方向的严格锻炼。“范长江要求我们‘要面向群众’,记者应该活动在群众中,当人民群众中间的一个活动家,了解广大群众的动态、思想感情,熟悉群众的生活和问题,知道什么是群众懂的,什么是不懂的。懂得群众的心思,在写稿的时候,哪些地方该详、哪些地方该略,该用什么材料,就有根据了。”于友先生回忆时不无自豪地表示:“您瞧,长江关照我们有多仔细!多周到!”从抗战初期开始,他先后五次随新闻界元老刘尊棋一起工作。“他悉心帮助我成长,他是我大半辈子的老师。”回忆起这段师生情谊时,他满怀深情地说:“他教我采访和写作,教我翻译,还教我搞对外报道,编英文报。”1949年4月,基于两人曾有“国新社”、南洋商报社的同事关系,胡愈之推荐于友先生到《光明日报》工作,并向他介绍了关于报纸的设想。1985年春,胡老又举荐他到民盟中央创办并主编《群言》杂志。胡愈之对刊物有求必应,帮助他将刊物办成“知识分子的群言堂”。对于胡老的教诲,于友先生撰文回忆说:“我时常怀念他,忘不了他。也就是他,多次领导我从事新闻工作,使我聆听到许多难忘的教诲。”   于友先生积极向外国新闻同行学习工作经验。在“国新社”期间,为了写好给外国读者看的通讯,他萌生了向外国记者学习的念头,如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约翰?根室。学习他们在调查研究上狠下功夫、报道重在“用事实说话”、突出人物的评介等特点。此后,他学习的范围扩大到其他一些外国记者,如斯特朗、史沫特莱、索尔兹伯里、法拉奇等人。1981年年初,《中国日报》为了了解非英语国家办英文报的经验,作为副总编辑的于友率队前往泰国《曼谷邮报》取经,考察了他们的编辑部、经理部、印刷厂,同他们的负责人谈话,做了种种见闻的记录,还索取了一些有关规章制度的文件。他说:“报社以后在组织我们自己的各项工作时,确实运用了《曼谷邮报》一些对我报适用的经验。”“办好特刊确实是我们向《曼谷邮报》学来的经验之一。”   于友先生善于在新闻实践中学习,虚心向新闻前辈学习,且积极向外国新闻同行学习,使得他不仅是经验丰富的著名报人,而且翻译工作也成绩卓著,成为著名翻译家,特别在新闻工作中大放异彩。朝鲜战争期间,他作为《光明日报》国际部主任曾两次被派到朝鲜战场。第一次是1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