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桃花源记》中的文艺心理学思想
浅谈《桃花源记》中的文艺心理学思想摘要:《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著名散文,代表其散文创作的最高峰,一般都认为《桃花源记》反映了陶渊明“乌托邦”的社会理想。然而,从这篇散文中,我们还能看出它在一定程度上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艺心理学思想。本文将着重论述《桃花源记》中的移情和原型这两大文艺心理学思想。关键词:桃花源;文艺心理学;移情;原型引言《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家陶渊明的作品。陶渊明(约 365-427 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号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文艺心理学是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理论研究形态之一,是研究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心理的学科。经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分析,积累、提炼素材;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想象的过程。桃花源在一定程度上正好契合了文艺心理学的思想。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家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本文将从以下文艺心理学的两大学说加以论述。移情说移情说是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感情移到外物中去,是外物生命化,具有人的感情。移情说是西方现代美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也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德在他的《空间美学》一书中对“移情说”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通常人们把立普斯德作为移情说的主要代表和创立者。“移情说”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美感是一种心理错觉,一种在客观事物中看到自我的错觉。“对象就是我自己,根据这一标志,我的这种自我就是对象;也就是说,自我和对象的对立消失了,或者说,并不曾在”①。它认为,产生美感的根本原因在于“移①立普斯德,《论移情作用》,《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8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第44、45页。情”。所谓“移情”,就是我们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感情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也就是把我们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去,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产生物我同一的境界。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之融合为一,它们间已不存在界限,主体与客体实现同一,互相沉入。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这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关于这一学说,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下面主要从两个观点对这一学说加以论证。作家与自然景物之间的移情陶渊明所创作的桃花源,实际上是设计了自然环境和人的心理状态的关系,自然环境和的精神品格、精神境界的关系。中国古代的移情理论,表现了与山水亲近的趋向,与隐逸思想有关。①在《桃花源记》中,他借桃源人之口,道出了对归隐的态度:“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意为不值得把桃源的情形说出去,显然是有意安排的。桃源人从避秦乱始,已有几百年,他们只想过平静的日子,并不曾有意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这便是陶渊明所说的“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俱。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②的“自然之质”。谈到此处,让人不由想起了老子的“自隐无名”,陶渊明生活于崇尚老庄的魏晋,其思想不能不受他的影响。而“自隐无名”的“无名”与“不足为外人道也”的“不足”二字在精神上正好是一致的。“无名”自然会与孤独相伴。桃源人是孤独的,几百年来,他们与世隔绝,不相往来。对桃源人而言,孤独是他们与动乱社会间建起的一道壁垒;陶渊明也是孤独的,“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③对他而言,孤独是他与世俗官场间筑起的一面屏障,使他得以保持一种无所措意,一种任情率性。于是,陶渊明逃避现世的痛苦,渴望在自然景物那里找到可以慰藉自己心灵的东西,他把自己的情感移情到自然景物,向我们展示的“桃花源”,首先是一个充溢着自然之美的仙境。王先霈,《文艺心理学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页。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50页。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206页。作者笔下,各种自然风物及其各种组合场景所呈现的多姿多彩的自然美,强烈地吸引着我们的目光,让我们为之倾倒。“桃花源”之中的自然风物总是被描绘得美妙绝伦,形质兼备。写到桃花林,作家赞美其纯美非凡;写到土地,作家称其沃野平旷;写到屋舍,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