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格律诗词之粤语吟诵
格律诗词之粤语吟诵 关键词:粤语 吟诵一、粤语吟诵源流初探 粤诗始于汉,名于唐,盛于明。诗之吟诵,亦追溯至西汉。屈大均云:“孝惠时,南海人张买侍游苑池,鼓棹为越讴,时切讽谏。”[1]吾粤歌诗之道,似可推至二千年前,文人侍游,以诗讽咏之声,已直达帝皇之耳。由于缺乏详实史料,今天说杨孚、张买为南粤诗歌始祖尚难定论,但相对于汉魏六朝中国诗歌之繁荣期,岭南诗歌还处于萌芽阶段。陈永正在《岭南诗歌研究·岭南诗派》中说:“六朝期间,岭南文士,代有其人。南朝梁时,新会人冯融为罗州(今化州)刺史,‘汲引文华士,相与为诗歌,蛮中化之,蕉荔之墟,弦诵日闻’”。“梁武帝时桂阳(今连州)人廖冲‘博学能文辞……时武帝好儒学,招徕天下名士,冲与焉。尝命赋诗,称上意,嘉赏之’,梁武帝时曲江人侯安都‘工隶书,能鼓琴。涉猎书传,为五言诗颇清靡。’他曾多次招引文士如阴铿、张正见等吟诗。”[2]可见六朝时,君臣、文友,时作文酒之会,更有地方官以诗歌吟诵作推行教化之法。 唐玄宗时期,张九龄、陈子昂开创了岭南百代诗风,以格高、清音为尚,首倡以雄直之气为诗。岭南吟诵风格,亦以此为近。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中,诗歌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吟诵是诗歌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手段。过去的教育家们往往通过化雅为俗的方法,将传统的素材,灌注到启蒙教育之中。据屈大均记载:“粤俗好歌,凡有吉庆,比唱歌以为欢乐。”“唱一句或延半刻,曼节长声,自回自复,不肯一往而尽。”[3]当时粤地(广府、客家、潮州、海南)启蒙教育有材之乡塾与城之私塾,所选教材有“《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神童诗》、《唐诗三百首》、《增广贤文》等书。”[4]此类教材,大多通过诗、赋、韵、文的吟诵,培养幼童对声、韵、律的感觉,故十岁前后之幼童,能诗能文者大不乏人,其间更有大量儿歌,提高学习兴趣,其中一首今天六十岁以上的人皆能唱的儿歌,影响至为巨大,歌云: 月光光,照地堂(晒谷场)。年卅晚,摘槟榔。槟榔香,摘子姜。子姜辣,买蒲达(苦瓜)。蒲达苦,买猪股。猪股肥,买牛皮。牛皮薄,买菱角。菱角尖,买马鞭。马鞭长,起屋梁。屋梁高,买张刀。刀切菜,买锅盖。锅盖圆,买只船。船沉底,浸死两个番鬼仔。 此歌运用易记易诵之顶真格,用韵多至五声十部,通过吟诵、歌唱去体会、熟悉平仄韵律其径至捷。 当然,推动诗教最大的动力来自于书院。明清以后,中原文化名人大量入粤,广府亦同时开设了大量书院教授生徒。百多年前,羊城主要书院有学海堂、菊坡精舍、万木草堂、粤秀书院、羊城书院等,月中皆设官课、馆课等诗歌活动,诗赋吟咏一直成为广东书院的传统。 岭南诵诗之法,始自陈澧(1812—1882),道光壬辰举人,官河源县学训导。精言律,有《声律通考》、《切韵考》传世。1842年,两广总督阮元于广州创学海堂,聘其为学长。后又任菊坡精舍山长。所传弟子黄元直(梅伯),清末举人,官任江西瑞昌知县,亦以吟诵为能事。粤语吟诵之发展当数岭南词学家陈洵(述叔)(1871—1942),青壮年时为黄梅伯家塾师,视梅伯亦师亦友,随其江右十数年,深得讽咏之旨。1929年9月,因朱村之推荐于中山大学文学院讲授诗词近十年。据刘斯翰《海绡词笺注·年谱》所记,述叔先生于中山大学授课时,“每小时约讲词一、二阙,时复朗吟,”“时龙榆生南来广州任中山大学教席,与同事每于窗外窃听之。又曾过述叔之居所相访。”曾经听过述叔讲课的广州女词人沈厚韶、任文媛亲述当时盛况:“数十座之教室无虚席,室外更围有百数十人旁听。述叔先生吟诵时音节嘹亮,极尽抑扬顿挫之至,听者皆为之动容。” 粤语吟诵的承传和推广者是朱庸斋先生(1920—1983)。庸斋为岭南词人兼词学理论家,以年家子从述叔先生问学。其祖朱兴乃朱次琦弟子,康有为同门。其父朱恩溥为康有为之弟子,家学渊源,少年时即从诸师叔伯共游。述叔与庸斋,均善于吸收粤曲中的拖腔之法,丰富吟诵的技巧,使之更具音乐美,更易为听者受落。 辛亥革命及抗日战争时期,皆有大量文化人避祸至港、澳等地,甚而远至东南亚、美、加。广东、广西,连同海外华人聚居地,操粤语者几近亿人,中原传统吟诵遂派生出一脉粤语吟唱的支流,影响甚大。 1960年以后,朱庸斋先生赋闲在家,设帐授徒,吸引了一班青年随侍左右。早期弟子有蔡国颂、杨平森、沈厚韶、崔浩江、吕君忾、郭应新、王钧明、陈永正、古健青等。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复有梁雪芸、李国明、梁锡源、蔡庭辉、苏些雩等继学。庸斋先生在讲授词课时,必先后对内容吟诵一遍,如此耳濡目染,累月积年,弟子每有会心。部分弟子移民后更把吟诵法推广至异域。二、广东诗词吟诵的推广活动 八十年代诗词创作活动复苏,吟诵活动不断得到推广: 1983年,广州诗社成立后,不久即组织了一次莲花山雅集,把诗词吟诵推向一个高潮; 广东诗人陈永正时已在中山大学任教,经常向学子传授诗词吟诵技巧;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