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经典_文言文翻译_精品课件讲述
文言文翻译 请同学们找出下列翻译中的错误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③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学习的风尚也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正确答案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晋侯和秦伯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③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因为蔺相如的功劳大,任命他为上卿。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解析: (1)不需翻译的勉强翻译。 (2)以今义当古义。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4)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5)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在这里,“家”的词义显然与现代汉语中的“家”不同。古时候的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家。合在一起就叫国家. 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2.要注意文中出现的句式,要准确判断出现的特殊句式并翻译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曰:“奚为焉?” 译:回拜见老师仲尼,请求同意他出远门。孔子说:“到哪里去呢?”颜回回答:“打算去卫国。”孔子说:“去卫国干什么呢?”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⑵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 (要补出省略的成分) “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 “处在低下的职位,而不以才能事奉没出息者的,是伯夷 (判断句式) 文言复句的翻译,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加 入适当的关联词。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假设复句 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转折复句,因果复句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和强劲的筋骨,却可以向上吞食黄土,向下饮用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与:跟……相比…… 2、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者也 所谓:这就是所说的…… 3、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得无:莫非……吧 4、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恐怕……吧 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5、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拿……怎么办?对……怎么办? 6、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与其……孰若:与其……还不如 7、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之谓:说的就是……吧 8、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9)“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10)如何、若何、奈何“意思是”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如: 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失街亭〉)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11)“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例如: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12 )尚……况……、且……况……意思是尚且……何况……例如: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李将军之谓也 文言文中,尤其是议论文,常出现“…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矣”、“其…之谓乎”的格式.就表达方式来说,它们是总结性的判断.这种格式的使用,往往是作者先提出一首诗或一个典故,然后来判断前文讲的道理或现实的人或事. “…之谓也”是总结性判断的基本形式.“之”是动词“谓”的宾语前置的标志,这种形式可以翻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如: 1.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慎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荀子?劝学》)——所以君子是不急噪、不隐瞒、不盲目,谨慎严格地要求自己.《诗经》说:“不过于急切,也不有意怠缓,能受天子的赏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诗曰:“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 此之谓也.(《庄子?天论》) ——《诗经》说:“君子既遵守礼义,而行为无差错,又何必担心旁人说闲话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过许多道理,便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知道得多,说的就是我啊.“其…之谓也”的形式,是在“…之谓也”形式中动词“谓”的前置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