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歌中的金华书写.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代诗歌中的金华书写.doc

宋代诗歌中的金华书写   摘 要 金华书写作为一个地方文化影像,能代表不同历史时期的金华地方文化的表现和影响。考察宋代诗歌中的金华书写,不仅是要明确有多少诗作涉及金华,更要进一步探究书写的表现及其中的原因。由宋代诗歌中的“金华”元素,特别是其中的金华意象,可窥宋代金华在科举、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成就和影响。   关键词 宋代诗歌 金华书写 金华意象 科举 教育 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金华历史悠久,教育发达,科举兴盛,文人交游自然十分频繁,南北朝时期以来,许多文学家都留下了有关金华的作品。在这些诗人创作的诗歌中,“金华”及其相关意象频繁出现。宋代非金华籍作家诗歌创作中金华书写的内容,是金华文学宝库之珍宝。而从其中有关金华书写的常用文学意象的运用,以及诗歌的历时性发展的脉络中,不难看出,金华长时间获得众多文化名人特别是一些著名文学家的关注,这本身就是金华文化发展史中十分珍贵的财富,也是金华有别于其他县域,创造了它独特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历代歌咏金华的诗文中,李清照的作品的非常突出的。绍兴四年(1134年)十月,金兵渡淮,江、浙驿动,51岁的李清照已在杭州整理完成《金石录》,并写成了《金石录后续》。她就动身由水路沿富春江溯江而上到金华避难。路经建德严子陵钓台,感触颇深,写下了《钓台》一诗。当年10月抵达金华,诗人得到了金华父老的友善接待,使她饱受创伤的心灵得到了莫大的安慰。这座古老而宁静的江南小城使诗人的身心得到了休养,并在这里创作出《打马图》、《打马赋》、《晓梦》、《题八咏楼》、《武陵春》等一批不朽之作。李清照在当年11月所作的《打马赋》中写道:“……今年十月朔,闻淮上警报,江、浙之人,自东走西,自南走北,居由林者谋人城市,居城市者谋入山林,旁午络绎,莫知所之。余亦自临安溯流,过严滩,抵金华,卜居陈氏北,乍释舟楫而见窗轩,意颇适然。”历经战乱之苦而得安身之所,诗人对金华老百姓的热情和周到实在颇为感慨。这种感受在同年所写的《晓梦》一诗中更表露无遗:“晓梦随疏钟,飘然跻云霞;因缘安期生,遍逅萼绿华。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翩翩垂发女,貌妍语亦佳;嘲辞斗诡辩,活火烹新茶。虽乏上元术,游乐亦莫涯;人生以如此,何必归故家?起来敛衣坐,掩身厌喧哗;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金华的人文风物是很感亲切和喜爱的。她很快便熟悉了金华,并且交往甚广。她多次游历了金华山赤松宫,对道家的处世态度不无欣赏,这或许是饱受人生颠沛之苦的必然反应。李清照对金华富庶丰饶颇为欣赏,对肥嫩如船的白藕和硕大如瓜的枣子十分惊喜。她与金华的市井百姓来往甚密,把长发飘飘,面容姣好,轻声侬语的少女看成一道美丽的风景来欣赏,甚至与金华乡绅学究一道,拥炉煮茶,高谈阔论。当然,尽管李清照说:“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乡?”但她是一位有浓烈爱国主义精神的人,国事家事既然已如此,想起山河破损,朝庭偏安一方,想起家破人亡,卜居江南,她便愁思万端而不得安宁。在金华所写的《打马图》、《打马赋》、《武陵春》、《题八咏楼》等诗文都传达出这种信息。《打马图》450余字,《打马赋》近600字,虽写的是李清照改良打马这种闺房游戏,实际上却寓意颇深。寄托了她的政治思想和希望。所谓“说梅止渴,稍苏奔之心;画饼充饥,亦寓踔腾之志。”她在《打马赋》最后的乱辞是写道:“佛貌定见卯年死,贵贱纷纷尚流徒。满眼骅骝杂,时危安得真致此。木兰横戈好女子,老贞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诗人尽管年老了,没有年青时志在千里的雄心,但依然十分敬仰和神往如木兰女那样横戈从军。把这种政治理想寄寓于打马这种闺房游戏的改革上,也从一具侧面折射出李清照性格的开阔和爱国怀家的情怀。李清照十分热爱金华优美的山水和古老的文化,然而却又往往钩起她内心无限愁思。她在金华第三年春(1135年)写下一首词情凄哀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双溪即现在金华婺江双溪口地段,自古为金华十景之一。暮春的双溪景色美得令人屏息,然而李清照面对如此美丽的春光,却一下钩起亡国之恨,飘零之苦,寡居之悲。只一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率直的比喻,李清照历经人生沧桑的暮年情愁便跃然纸上。然而,诗人的人生态度依然是积极的,词虽然感情浓郁凄哀,却并不给人以绝望之感。同年春天,李清照登临金华古楼八咏楼(建南朝齐隆昌元年,现尚保存完好),面对滔滔东去的婺江水,诗人联想起年轻时吟哦过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不禁感慨万千。她挥笔写下《题八咏楼》的千古绝唱:“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真是荡气回肠,“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