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左:坚持只是一种喜欢.doc
张左:坚持只是一种喜欢
配药、显影、停显、定影、水洗……这天上午,在《中国青年报》摄影部那间小小的暗房里,张左进进出出地从早上7点一直忙到中午12点,共洗出了8张照片。在现在数码时代,这样的洗印速度和手法已经很少有人在使用了。
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送来的黑白胶片,一共300多张,都是历史老照片。一半拿来扫描做数字化处理,剩下一半要手工印放出来收藏。由于之前订的一批相纸迟迟没送到,耽搁了时间,他还差40张没做完。尽管对方并不急着要,张左还是有点儿不踏实,“春节了嘛,咱们老话说,不能欠债啊。”
正值这个冬天北京最冷的几天,水洗后自然晾干的相纸变得脆且容易打卷儿。他在地上垫起报纸,小心翼翼地把照片一张一张铺在上面,一边晾,一边歪着头来回查看。
手工印放出来的照片效果,每张都不完全一样。在做收藏用的片子时,同一张底片,一般人会洗出三四张,从中选个最好的;他做得熟了,正常的底片,先洗出一张样片,再对照着调整出一张,基本就成了。
“这张背后那个小房子(颜色)发浅,那张稍微加了一点点,层次就出来了。”他指了指其中一张样片解释说,“其实这张完全就可以交了,拿过去人家也挑不出问题,但我就得重做一张,因为我知道那张更好。其实就是细节,(虽然)只差一点儿 。”
从业30年,张左早已从“暗房师”变成了人们眼中的“暗房大师”,诸多摄影家、博物馆的“指定合作伙伴”,经手的名作不计其数。当年,解海龙拍摄的那幅“希望工程”的标志性照片《大眼睛》就是由他制作而成的。 张左。摄影/本刊记者 董洁旭
这些年做下来,因为手艺了得,他得了个“黑白王”的美誉。更多的时候,大家都尊称他一声“左爷”。
从二十多岁开始玩相机,自学黑白胶片印放,到后来成为《中国青年报》摄影部的专业暗房师,左爷经历了胶片摄影大热的八、九十年代,也赶上了2000年后数码技术大举来袭、暗房日渐衰落的萧条时代。如今,大浪淘沙过后,全球最大的胶片生产商柯达公司都破产了,黑白胶片和手工印放已成为了一批摄影发烧友们才能理解的技艺。
可无论外面的世界怎么变,左爷哪儿也没去。他一直待在自己的暗房里,一待就是30年。
“这就是命吧。”他说。 泥瓦匠
因为他出生在反右那年,家庭成分不好,父母索性给他起名叫“张左”。
张左在北京长大,高中一毕业就上山下乡当了知青。两年后回了城,被分到崇文区房管局工程队当了一名泥瓦匠。
天天在工地上盖房、砌墙、喝大酒的生活辛苦而又毫无意趣可言,他手巧,又好琢磨,也能从中找一点儿乐子:砌墙容易,砌墙角难,他还是2级工的时候就开始专门负责砌墙角了,这可是5级工的活儿。
在上世纪80年代,社会刚刚开放,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热情也是空前高涨。那一阵,单位里有个同事刚买了相机,张罗着要去学摄影。张左也动了心,咬牙拿出一年的工资,又向父母借了点儿,买下了一台柯尼卡的135自动照相机。虽然只是休息时和哥儿们一起到公园里拍拍“到此一游”照,他还真就上了瘾。先是给认识的人拍,然后拍不认识的人,那时候他觉得,这就是摄影了。
那时没有老师指点,张左只能自己摸索,这时候泥瓦匠的好手艺派上了用场:只要听说“圈里人”谁家要砌个墙、补个房顶,他二话不说马上过去帮忙,借机结识了不少和他一样的摄影爱好者,再跟人家交流、讨教。他管这叫“用手艺交朋友”。
拍得多了,他的技术越来越好,对摄影也越来越着迷。平时白天上班不能拍,下班后天黑了又拍不成,他又攒了一年钱,在家里配上了简易的暗房设备。从此每天一回到家,就拿着自己拍的底片翻来覆去地琢磨,试着自己配药剂、印小样,自己冲放照片。
这么“瞎玩了两年”,1986年,张左在一次由北京广角摄影协会组织的区级摄影比赛上一举夺魁,这引起了协会负责人、在崇文区文化馆工作的解海龙的注意。见他一个人能拍能印,人又勤快、仗义,解海龙帮他调进了文化馆,张左从此正式踏入摄影这行。
在那个不流行辞职的年代,辞掉一个事业编的岗位是冒险之举――文化馆的编制指标不一定能下来,如果衔接不上,之前6年的工龄就全作废了,一切都得从头开始。解海龙的一句话把他点醒了:“你心爱的事业干不了,难道你真的情愿一辈子天天砌墙?”
“从那开始就好像命里注定了似的。”张左在文化馆一干8年,专门负责黑白暗房的工作。慢慢做得小有名气,1992年,他被“挖”到了《中国青年报》,成为了摄影部的一名暗房师。
初到报社,张左“特别难受”。冲印新闻图片,不仅数量多,还要求速度快,色调反差大,这都和在文化馆时的节奏、习惯截然相反。为了尽快适应,他尽量多找活儿干,来训练自己的熟练度。从下午4点上班到晚上9点下班,他要求自己不能有闲着的时间。冲印完当天报纸需要的图片,他就义务帮同事们洗照片,或是拿来自己拍的底片,用边角废料的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