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与中国精神(下).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儒家文化与中国精神(下)

儒家文化与中国精神(下) 楼宇烈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北京大学哲学系东方哲学教研室主任 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 三、从宋明理学到近现代儒学 (一)宋明理学 儒家已经不是占一个主导位置的,这魏晋南北的时期是玄学,或者是到家思想占了一个主导地位,所以那个时候都强调正是道家主干,在精神生活方面。 当时玄学的特色是很清楚的,就是道本儒用,以道为本,以儒为用,为什么要用呢?就是在制度层面,而人的精神生活方面属于道,所以玄学的特点就是道路本儒用。 到了南北朝的后期,到了隋唐时期,佛教又成了人民精神生活的最主要的东西,所以梁启超甚至说,隋唐时期是中国印度化的时期,这个说法当然有受到近代的思想影响,就是把佛教婉言相劝地看作印度的东西,当然,站在中国传统的立场上来看,佛教其实已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是这个时候佛教成为人民精神生活中主导的东西,儒家还是在用的层面也就是在政治制度层面在起作用。 到了唐代的中后期以后开始又提出来怎么样来复兴儒学的问题,这个时候提到了这样的问题,就是觉得既然我们整个的治国理念,政治的制度都是按照儒家的理念来做的,但是我们的精神生活完全又是佛教的,这个佛教跟儒家如果处理不好,就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为刚才一个是出世,一个是入世,存在着一定的矛盾,道家也不行,道家是遁世,跟儒家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不好协调,为什么人们会被道家所吸引?为佛教所吸引呢?这个时候人们就总结经验了。 所以韩愈有个弟子也是他很要好的一个朋友,叫做李翱,李翱就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分成上中下三个部分,叫做《复性书》,在这个《复性书》里面就提出这些问题,他说为什么人们去信佛教或者道家思想呢?特别是精神生活领域,就因为佛教和道家刚才我们讨论了,都是形上学的层面,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具体的层面,生、死、穷、富,他要赶紧探讨一下,为什么有生别,为什么有贫富啊?那么他就提出缘起的理论,因果报应的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了,所以它有一套形上学的结构,所以说你要求很清楚。他说论语里面讲了孔子是不讲性与天道的,也不讲怪力乱神的,不讲这些东西,所以大家都觉得儒家思想里面没有形上学的层面,都是讲具体的东西。所以大家都去追逐佛教,道教,他这个时候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想法,他说其实儒家里面也有的,大家没有注意到。 他就提出来,儒家里面,比如周易,里面讲了很多形上学的道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而且讲了很多。 还有《中庸》,《中庸》这篇文章很早就为人所注意,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一开始中庸里面的三句话,然后讲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所以也讲了这样一些抽象的道理。 大学里面也讲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都讲了很多这些道理,其实儒家里面有只是我们没有去发掘,所以人们就开始一方面研究儒家的这些经典。 所以我们看宋明理学北宋有五位理学的奠基者,称为北宋五子,这里面第一位是周濂溪,周敦颐。第二位是少邵康节,邵雍,第三位是张载,张横渠。第四位、第五位是两兄弟,程灏、程颐,称为北宋五子。北宋五子可以说入手都是从周易入手,他们都有周易的著作,解释易的著作,也就是要来发掘儒家里面的形上学的思想,但是光靠这个还是不行的,所以他们还要借鉴很多佛道的理论运用到儒家的这些经典里面来,所以他们对于儒家的解释就有一个非常不同的变化,就是把儒家的许多具体的解释提高到理论的层次,或者到形上的层次来解释。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关于仁,孔子没有一个关于仁下个定义是什么,而是你问仁我对你的问题回答你这个仁是什么样,对他我回答那个。到了宋明理学不一样了,他们就给仁下了一个非常普遍性的定义,比如说我们看论语,学而注,学而里面朱熹的注,他讲“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完全抽象化了。没有具体的人是该怎么做?爱之,心之德。 又比如说解释仁者什么呢?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也,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就是这个仁。又讲仁是什么,本心之全德,人的本心全德,又讲仁是什么东西呢?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以生者,人得以生存。这些解释可以说是都是对仁提升到一个形上学的高度来讲,所以它已经具有一个普遍意义,所以天理,天理理学家最强调天理,天理,天理是什么?张之为三纲,纪之为五常,具体地来讲就是三纲五常,但是天理是最普遍的一个道理,是人人都要遵守的一个道理,所以这个事情是最重要的把它理论化,把伦理纲常的东西都结构起来,成为一个总体的理叫做天理或者叫做太极,太极也是一个完整的理,所以宋明理学讲人人一太极,事事一太极,物物一太极,也就是太极体现了一个整个的理,不是理的一部分,所以在每个事物中间都是全面的或者整体的用整个这个字更恰当一些,就是说每一个具体事物里面都是整体地体现了一个完整的理,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落实到比如一个人来讲,人人一太极,太极我们刚才讲了就是天理,所以整个的天理,是一个三纲五常,也就说在每个人里面他都是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