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BNP检查意义讲稿.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BNP 和NT-proBNP   BNP&NT-proBNP NT- proBNP 无生理活性 血液半衰期较长(120min) 血浆和血清稳定性好 清除:肾脏 肾病病人水平相对高 BNP的1-10倍 BNP 有生理作用 血液半衰期短(22min) 血浆和血清稳定性差 清除:C受体、少数肾脏及中性内切酶 受肾功能影响小 Clinical examination, ECG, Chest X-ray Echocardiography 大面积心梗在第一天和第七天检测BNP分别有两个高峰,其中第七天左右的BNP高峰提示预后较差。 心梗后一般3-4周BNP应降至正常水平,在心梗3-4周检测BNP仍180pg/ml,预示心梗患者的心源性死亡率升高。 Circulation, Aug 22, 2006 BNP的疾病预后价值 充血性心衰 急性或慢性心衰患者BNP水平均提示重要的预后信息。BNP每增加100pg/ml,患者死亡的风险增加35% BMJ 2005;330:625 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BNP水平还可以提示心脏功能恶化的情况。BNP极高的患者,即使治疗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也较高 Circulation 2002;105:2392–7 Circulation 2003;107:1278–83 CAD、ACS和稳定性心绞痛 BNP和NT-proBNP对于预测CAD患者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或心衰发生均具有很强的判断价值,独立于各种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1085例患者随访2.5年)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ACS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AMI 患者BNP水平对于预后也具有很重要的功能,可作为肌钙蛋白的补充,某些情况下甚至优于肌钙蛋白。 ACS后3-6个月NT-proBNP水平持续升高与慢性左室功能损害相关。因此有学者建议ACS后3个月仍然升高的情况下,应重新评估是否需要干涉措施以减少疾病进展的风险 瓣膜疾病 BNP是监测患者心脏瓣膜手术前后病情进展的有效临床工具。 BNP随瓣膜疾病的严重性增加和心肌重塑而升高。 BNP也可以为瓣膜疾病提供重要的预后信息,并且可以帮助进行危险分层、确定手术时机。 肺栓塞 肺栓塞以及其他肺部疾病可以导致BNP升高,但低于CHF情况下BNP水平。急性肺栓塞时BNP50pg/ml或NT-proBNP500pg/ml提示良性预后。 Circulation 2003;107:2545–7 BNP用于治疗监测 门诊患者进行BNP水平的监测可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护理以及预后。 有研究表明,根据BNP水平制定治疗方案或者是依据标准的治疗方案治疗,将BNP控制在100pg/ml以下,可以显著的减少HF的死亡率和住院时间。 监测治疗 住院病人治疗期间BNP水平不下降是预后较差的征象,但也没有必要每天检查BNP的水平。 住院病人出院前检查一次BNP的水平,对于患者的早期和晚期预后都是一个强有力的预测指标。 出院时BNP700pg/ml与BNP350pg/ml患者相比再入院的几率高15倍。 监测治疗 出院后BNP的再次升高是患者再入院的重要标志,然而到底升高多少可以认为患者出现失代偿,没有明确标准。 但是,如果患者BNP水平高出其“稳态”的50%,可以考虑进行进一步的更有针对性的检查。 监测治疗 因此对失代偿性心衰住院患者,比较合理的监测BNP的方法是入院时检查一次,出院前检查一次。既可以判断预后,也可以据此制定出院后的护理措施。 住院患者在出现病情显著变化时,增加BNP的检测可能是有利的,但是需要进一步的评估。 总结: 以往的研究发现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血浆BNP会出现一过性升高,术中球囊扩张暂时性阻断了冠脉血流,这提示短暂心肌缺血引起BNP水平升高。 While the use of BNP for screening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is not currently warranted, targeted screening of individuals at high risk of developing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ysfunction would lead to more economical use of more expensive cardiac imaging procedures such as echocardiography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