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和我的孩子-父母成长班龙华国小场次20121103-高雄市政府教育.doc
我和我的孩子-父母成長班 龍華國小場主題一:「我和我的孩子」多元數位教材理論概念 一、計畫概述: 1.依據:家庭教育法第12條規定中等學校以下於正式課程外另規劃四小時以上之家庭教育課程或活動,並應會同家長會辦理親職教育。 2.理念:化被動為主動,透過學校方的巧妙引導,主動將親職教育的資訊帶入家庭,協助家長自我學習並與孩子共同成長。 3.省思問題:父母角色在社會變遷中是否不同?父母角色在家庭發展的不同階段是否相同?父母角色是否符合子女發展的需求? 二、主要應用理論 (一)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八個階段 階段 年齡 發展危機與任務 發展順利的特徵 發展障礙者特徵 1 0-1(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2 2-3(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怯懷疑(害羞) 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3 4-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與退縮愧疚(罪惡感)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4 6-11(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5 12-18(青少年期-青春期) 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 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 生活無目的的無方向,時而感到徬徨迷失 6 19-40(成年早期) 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親密與孤立)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與社會疏離,時感寂寞孤獨 7 40-65(成年中期) 精力充沛(生產)與停滯頹廢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有責任心有正義感 不關心別人生活與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8 65-生命終點(成年晚期-老年期) 自我榮耀(統整)與悲觀絕望 隨心所欲,安享餘年 悔恨舊事 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 Albert Bandura於1977年提出。 認為人類的學習是個人與其所處特殊的社會環境持續交互作用的歷程。 人類的行為大都經由學習而來,個體自出生就無時無刻於無形中學習他人的行為。隨著個人年齡的增長,在行動、思想、感覺及對事物的看法,發展成一個為家庭與社會所接受的社會人。 ◎基本觀點 1.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 透過觀察即可以學習到新的行為 替代性增強(vicarious reinforcement) 認知過程 自我調整過程 2.自我效能論 (self-efficacy) 自我效能:為一種關於自己能力的信念, 此能力在組織或執行一些活動時被表現出來。 3.三元互動論 (triadic reciprocal causation) 個體行為受其個人、行為、環境三因素交互影響。 人是情境的反應者,同時也是主動建構及影響環境的人。 人選擇情境也被情境塑造。 選擇情境的能力被社會認知論認為是很重要的元素,這能力代表了人怎麼主動影響自身的發展。 「P ←→ B」:人的主體因素與行為之間的雙向相互影響和決定關係 「E ←→ P」:環境與主體因素之間的雙向交互作用關係。 「B ←→ P」:行為與環境之間相互的決定關係。 社會學習理論認爲兒童的學習不需要強化,透過觀察榜樣的行爲即可獲得學習。 榜樣對兒童有重要影響。 對兒童來說,父母、師長、同伴是重要的學習榜樣。以身作則,爲兒童樹立正面的榜樣。 大眾傳播也是重要的榜樣,所以要注意兒童所交往的人、閱讀的書籍、觀看的電視及影片等。 三、生態系統理論 Bronfenbrenner在1979年提出「生態系統理論」(ecological system theory)以解釋個體與環境互動的學說。 家庭生態系統包括小系統(microsystem)、中系統(mesosystem)、外系統(esosystem)和大系統(macrosystem)等四個系統。 認為個人的發展受到這四個系統直接作用及這四個系統交互作用的結果。 家庭生態系統 「小系統」(microsystem)--小系統是指與個體直接互動的人事物,與個人接觸最直接與頻繁且影響最深遠。例如家庭、學校、工作場所、同儕團體等。 「中間系統」(mesosystem)--中間系統是指與個體所直接參與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小系統的互動連結,如家庭與學校、家庭與街坊鄰居、學校與工作場所、學校與街坊鄰居等。 「外系統」(esosystem)--外系統是指個體未直接參與的系統,但會影響個體直接接觸或參與的小系統,因而間接影響個人成長、價值觀等。亦即「外系統」會無形的影響到父母,也影響到孩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大系統」(macrosystem)---大系統指的是社會、文化、次文化、價值觀等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