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和智慧讲课.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928年8月,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31岁的罗家伦出任首任校长。1932—1941年担任中央大学校长。后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驻印度大使、考试院副院长、“国史馆”馆长、“总统府”国策顾问等。他任校长的十年,是中央大学危难深重而又有长足发展的十年,是中大也是他本人的“黄金十年”。1969年12月25日他病逝台北,享年73岁。 第一部分(1~2),解说“学问”与“智慧”概念不同。 1. 读文章的第一节,理解文章是怎样来阐明学问与智慧的。 2.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没有智慧只有学问又是怎么样?如果同时具备学问与智慧呢? 3.在论述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时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第三节: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第四节:论述世间不仅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有缺乏智慧的书。 第五节: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 第六节:论述学问和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关系 。 2.阅读第三段与第五段,比较这两段的论证方法有何不同之处? 第五段论述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肥皂泡”,尽管外表五光十色,但易瞬起瞬灭。把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有很强的穿透力;比喻成“珍珠泉的泉水”,因为这是“有根底的智慧,才是最靠得住的,最为精澈,最可宝贵。”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贴切,因为它揭示了智慧与学问之间本质的联系。 3. 第四节重在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4.第六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篇文章分析了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指出学问固然离不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学问与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进而提出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二、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掌握知识对一个人来说是不够的,应当善于使知识灵活运用,而在我们的身边存在这样一种人:平时考试独占鳌头,碰到实际问题却一筹莫展,束手无策。请结合你学的这篇文章,用你的论述让他转变观念,努力成为一个“高分高能”的人。 要求:观点要有针对性,说理要有条理性,恰当运用文中的语句。 智慧胜于知识。 ——【法】帕斯卡 知识可以言传,但智慧则不然。人们可以去发现它,用它生活,以它自强,凭借它去创造奇迹,但却无法把它交流和传授。 ——【德】海 塞 单击页面即可演示 罗家伦 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浙江绍兴人。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后赴欧美留学。1919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五四运动宣言是他所写。1920年被派赴美,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接着又到伦敦大学、柏林大学、巴黎大学的研究院,在四国五校研读7年,专攻历史与哲学。1926年回国以一介书生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军。 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2.学习对比论证与举例论证的方法。 3.体会隽美的语言并注意语言积累。 寸积铢累  大窾  矻矻穷年 探骊得珠  批大郤 zhū kuǎn kū lí xì 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文章的脉络 : 第一部分(1~2):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区别; 第二部分(4~6):论述学问与智慧的联系。 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工具;智慧是发现,是创造,智慧的主体是人的思想。 第二部分(3~6),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第一层(3、4),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第二层(5、6),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 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同时也是文章的结论 。 作者作了一系列的精彩的比喻。这些比喻贴切,是因为对学问与智慧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准确。 第一种则是“有学问的笨伯”或“两脚书橱”“冬烘先生”;第二种情况则可能不见得有很好的学问或者是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第三种则是既有学问又有智慧的人,他们对人情和事理都有独特的见解,对于学问有自己的独见。只有同时兼备了这两种,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者或学问家。 既采用了对比论证,又引用了《庄子·庖丁解牛》的例子来进行论证。可见比喻是生动而又贴切的,例证是形象而又典型的 。 1.学生快速地阅读第二部分的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