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皮肤病1课件.ppt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感染性皮肤病1课件.ppt

感染性皮肤病 江苏省中医院皮肤科 王晓华 细菌性皮肤病 脓疱疮 概述 脓疱疮是一种由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传染性皮肤病。好发于儿童,多发于夏、秋季节。其特征为发生丘疹、水疱或脓疱,易破溃而结成脓痂,有自身接种和接触传染的特点。常在托儿所、幼儿园中流行。中医称“黄水疮”或“滴脓疮” 。 概述 《素问·玉机真藏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 明清两代的众多外科著作对黄水疮的症状有大量详细的描述 明·《外科启玄》:“黄水疮亦为滴脓疮,疱水到处即为疮》” 明·《外科正宗·黄水疮》:“黄水疮于头面耳项,忽生黄疱,破流脂水,顷刻沿开,多生痛痒》” 概述 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黄水疮》:“此证初起如粟米,而痒兼痛,破流黄水,浸淫成片,随处可生。” 病因病机 1.热毒外袭。酷暑湿热交蒸,风湿热毒之邪袭于肌表而法病;或因儿童嬉戏玩耍,时令之邪气与暑热之毒交互作用于肌表而法病。 病因病机 2.脾湿内蕴。脾为先天之本,稚童脾胃娇嫩,喂养不当,易停食停水,脾为湿邪所困,蕴湿化热,湿热博结于皮肤。 病因病机 3.腠理失固。幼童稚阴之体,肌肤娇嫩,腠理失于固密,风、湿、热毒之邪易于乘隙而入,客于肌表。 病因病机 总之,脾虚为湿邪所困是本病内阴,腠理不固,抵御外邪能力不足,外受热、毒而法病。 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由感染球菌引起,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为链球菌,亦可为二者混合感染。 临床表现 (一)大疱性脓疱疮:初起为散在水疱,1~2日内水疱迅速增大,可到指头或更大,疱内容初为清澈淡黄色,约经一日疱液混浊,脓汁沉积于疱底部,呈半月型积脓现象,成为本型脓疱疮的特征之一。疱壁薄而松弛易破,破后露出糜烂面,干燥结痂后形成黄色脓痂,痂下脓汁流出形成新的脓疱。 临床表现 本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好发于面部、四肢,自觉瘙痒,愈后部留疤痕。一般无全身症状。 临床表现 (二)脓痂型脓疱疮:在红斑的基础上发生薄壁水疱,迅速变为脓疱,周围有明显红晕。脓疱溃后,其渗液干燥结成蜜黄色厚痂,不断扩张与邻近皮损融合,自觉瘙痒,不断因搔抓将病菌接种到其他部位,形成新的皮疹,旧痂一般7~10天自然脱落而愈,不留疤痕。 临床表现 本型多为溶血性链球菌所致,或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好发于颜面、口周、鼻孔周围、耳廓及四肢。可引起淋巴结炎、发热、急性肾炎、败血症等。 辨证分型 1.暑湿蕴蒸:脓疱密集,脓稠液黄,周围有红晕,自觉瘙痒,舌红苔黄腻,脉数。 2.脾虚湿盛:脓疱稀散,脓清稀而白,周围红晕不显,伴纳呆、便溏,舌红苔白腻,脉濡。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1.好发于儿童, 2.好发于头面、四肢等暴露部位, 3.多见于夏秋季节, 4.传染性水疱、脓疱、脓痂。 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1.水痘:多见于冬春季节,常伴有发热、流涕、咳嗽,全身酸楚不适症状,皮疹向心性分布,以绿豆大到黄豆大水疱为主中央凹脐状,同时可见到斑疹、丘疹、水疱和结痂各个时期皮疹。可累及黏膜。 2.丘疹性荨麻疹:风团样红斑上出现丘疹或水疱,好发于躯干、四肢,成批出现,反复发作,瘙痒剧烈,但无传染性。 辨证论治 1. 暑湿蕴蒸 治法:清热解毒,祛暑利湿。 方药:清暑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连翘10g,赤芍10g,金银花15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黄芩10g,车前子(包煎)10g,天花粉10g,竹叶10g,蝉衣6g,六一散10g(包煎)。 辨证论治 2.脾虚湿蕴 治法:健脾祛湿,清热解毒。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党参10g,苍白术各10g,猪茯苓各10g,泽泻10g,薏苡仁10g,车前草10g(包煎),防风6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15g,金银花10g。 常用中成药 ①黄连上清丸,每次服3g,每日3次,小儿酌减,用于暑热证伴便秘、头面部皮损明显者。 ②丁半合剂,每次服25~50ml,每日2次,用于热毒较重者。 外治 ①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黄芩10g、黄柏10g,煎水湿敷,用于渗出多者,每日1~2次。 ②大黄、黄芩、黄柏、苦参等份共碾粉末,取10~30g,开水冲后,待冷湿敷,每日1~2次。 ③青黛散或黄灵丹麻油调敷,每日1~2次。 西药治疗 1.抗生素: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磺胺药等。 2.外治:①除去脓液,用生理盐水或1:800碘伏清洗。②1%龙胆紫溶液,0.5%新霉素溶液,1%新霉素软膏,氧氟沙星凝胶,莫匹罗星软膏等外搽。 预防与护理 1.病变处禁止水洗,若清脓痂,可用10%黄柏水或蒲公英、马齿苋、紫花地丁煎水揩洗。 2.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避免搔抓。 3.对患者应隔离治疗,接触过

文档评论(0)

带头大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